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产业结构

第二章:产业结构


• • •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工业部门)


消费资料产业
资本资料产业 其他产业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系统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 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 例关系。
一个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 系统。这个产业结构系统,具有一般系统所共 有的特性,如系统性、层次性、有序性等等。
产业结构研究内容
产业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 方式 动态揭示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 方式的变化趋势 静态研究、分析某一时期内产业间的技 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数量比例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一、产业的概念及产业的分类 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些基本规律 三、产业结构优化 四、产业结构政策
资本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规模相当(霍夫曼系数 1)

工业化第四阶段:
资本资料工业超过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 < 1)
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1. 工业由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向以重工业 为中心的发展推进阶段---重工业化
2. 在重工业化的过程里,工业结构又表现 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发展向以加 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进---高加 工度化
产业结构的各种表象
产出结构 作为资源转换系统的产业结构的产出所构成的比 例关系,就是所谓的产出结构,常见的产出结构, 是以产值(增加值)为计量单位的。因此,通常 也称其为产值结构。 劳动力结构 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一个比劳动力结构更为全面地反映投 入要素结构的表象,但在现实中,资本结构的使 用率反而不及劳动力结构。 需求结构
以产值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
以劳动力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
对资源的合理使用

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一般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资 源。 一个特定的产业结构系统,其要素就是各个不 同的产业。这些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便构 成了系统的结构。特定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特定 的功能。 对于一特定的产业结构系统而言,可利用的资 源一般有两类获取渠道,即系统内部的资源和系 统外部的资源。
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 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当是:
⑴ 首先强调了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 在第一位的. ⑵ 当前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后代人将来的发展需要, 不能为了目前 的过度需求而进行杀鸡取卵、竭泽 而渔式的生产。
对市场的适应程度
产出结构对市场需求结构的适应程度为检验一 产业结构系统是否合理时,应当注意的是: ⑴ 由于市场需求的易变性和产出结构相对的滞 后性及刚性等特点,产出结构和完全地适应市场 的需求结构,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⑵ 产出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间的偏差通常表现 为两种形式,即总量偏差和结构偏差。 ⑶ 产出结构对市场需求的适应一般可通过产品 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和生产能力调整的方式给予 调整和解决,但这三种调整方式在适应程度和适 应时间上是不同的。
相似比较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判断
相似比较是以另一个产业结构系统为参照系来评价 和判别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高级化。关键是构造一个关 系式(常见的):
rAB u Ai u Bi [( u )( u )]
2 Ai 2 Bi i i i
n
n
n
1/ 2
被判别的产业结构系统为A,作为参考系的产业结构 系统为B,Ui为产业i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比例。 自然,UAi和UBi分别表示了产业i在产业结构系统A和 产业结构系统B中的比例。且
产业结构优化

以产值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
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在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时所使用的,以产值 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被称之为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

以劳动力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分布,就形成了劳动力结构。通过 劳动力结构来观察产业结构,有一些理论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⑴ 劳动力作为产业结构系统的投入,只是诸多投入要素之一。 仅从劳动力要素一个方面来观察产业结构,继而衡量其高级化 有失全面性。⑵ 不同的劳动力具有相当的异质性。⑶ 劳动力 要素的市场流动问题也是在选用劳动力结构指标时应当考虑的 一个问题。



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 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
“标准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判断
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等人所归纳总结 的“标准结构”被称之为是产业结构的“发展型 式”。 产业结构高级化可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 产值结构的高级化。 ⑵ 资产结构的高级化。 ⑶ 技术结构的高级化。 ⑷ 劳动力结构的高级化。
配第-克拉克定理在理论上的论证
1.
A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减 小的原因:
需求收入弹性<1; Engel’s Law A业、I业之间技术进步差别大,导致A业投 资容易出现“报酬递减”,I业不然。 A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但土地有限性、产品 低收入弹性,导致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
配第-克拉克定理在理论上的论证
2。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 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不多的原因
• 工业产品高的收入弹性 • 工业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配第-克拉克定理在理论上的论证
3。第三次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国民 收入的相对比重难以上升的原因
• 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原因
• 消费需求“超物质化” • S业中资本易进入, 内部竞争激烈, 价格相对于 工业品偏低, 导致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难以 上升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的高级(度)化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地从低的过程, 称 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特征:

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 向递进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 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 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附加值产业向高加工度 产业方向递进;
1.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可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 调整。也可是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及优化实现经济 持续、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为产业结构演进提供物质基础 和技术准备。
政府作用与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通过各产业增长速
质财富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又分: 流通部门与服务部门
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个大类、300多中类和更多小类
1、第一次产业:农业
林业,蓄牧业,渔业
16个门类、92
2、第二次产业 :工业,建筑业
工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煤气的制造 和供给业
3、第三次产业:流通部门、服务部门

流通业 为生产和生产服务的行业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行业部门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行业部门
3. 在“高加工度化”过程里,工业结构又表 现出“知识技术集约化”的趋势
经济服务化趋势
对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实证的研究 结果与库兹涅茨法则的结论并不相符: 这些国家的第一次产业,无论是劳动力还是 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自70年代以来下降的势头 都有所减缓;第二次产业的相对比重,在二十世 纪70年代以后也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工业,特 别是传统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正在逐步 下降;第三次产业则显示出了强劲的上升趋势, 其比重已占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半以上,一个 被称之为“经济服务化”的时代已悄然来到。
度的非均衡分布,促使经济的增长力加 快。 优化速度取决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由市场作用和人力加 快优化的速度(限制或鼓励某些产业发 展)构成。
产业结构政策
在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化的同时,提高产
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在合乎规律的转换 中求速度、求效益。 通过政府采用各种必要手段和措施,对 衰退产业(过剩生产能力)实行有序退 让、对战略产业实行扶植、对主导产业 进行正确选择、对幼小产业实行保护。
第一次 产业A 第二次 产业I 下降 不定
(2) 国民收入 的相对比重 时间 序列 分析
下降 上升
(3) = (2) / (1) 相对国民收入 (比较生产率) 时间序 列分析
(1以下) 下降 (1以上) 上升
横断 面分 析
下降 上升
横断 面分 析
下降 上升
横断面分析
(1以下) 几乎不变 (1以上) 下降
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 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
如何合理地淘汰和调整落后和多余的供
给能力 如何改造和提高能够有效推动结构升级 和转换的供给能力 政策有:产业计划、经济立法、税收结构、 预算分配结构、价格结构、信贷政策 执行:行政、法律、财政税收、金融、外 贸、信息、制度等手段
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
内部动因
• 技术进步 • 需求数量及需求结构变化 • 供给结构: 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
外部动因
•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 •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及财税金融政策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
的内容,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
u
i
n
i
1
中国与日本(参照系)的产业结构相似性比较
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
最终目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 • • •
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 *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产业结构效应发挥作用 国民经济在产业结构效应的积极作用下持续 快速增长
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
供求角度: 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 2. 投入产出角度: 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 包括: 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