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

简述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

简述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西方,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企业应连续不断地注视内部及与外部的事件与趋势,以便必要时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它是研究企业如何动态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略管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
以安德鲁斯和安索夫为代表人物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

它分析了企业组织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给企业所提供的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如何制定战略。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整套基本的思路和程序,特别是SWOT分析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战略形成的重要性。

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组织内部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势必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尽管这一时期各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张
但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企业战略制定主要是建立在分析和推理之上,因此其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对未来环境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

这一前提与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相适应。

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主观地运用该理论进行推测很难随环境变化及时地做出战略决策。

其次,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只是方向性和框架性的,SOWT法也没有给出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具
体方法,因此显得有些空洞,抽象,可操作性不强。

二、以竞争定位理论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成了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分析方法,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他认为,特定产业的竞争性质由五种力量决定:现有的竞争者,潜在的竞争者,替代产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这五种力量的综合作用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随产业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就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

因此,如何通过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确定合适的定位就成了企业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企业在特定产业中的竞争通用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急剧战略,这是企业所获得的竞争优势的三个基点。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在产业分析中,波特忽略了企业内部条件的差异,认为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高利润产业的正确选择,因此往往诱导企业进入自身并不熟悉的领域或采取无关多元化战略;其次,在对价值链分析方面,虽然波特的战略理论提供了寻找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但没有指出如何根据重要性原则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企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

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以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在这种严重的挑战面前,
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出了新趋势-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现代市场竞争主要取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

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已经不再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取决于其行为反应能力,即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变化中的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

因此,企业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

另外,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

在核心能力层面上,企业的目标应是在产品性能的特殊设计与开发方面建立起领导地位,以保证企业在产品制造和销售方面的独特优势。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能力,是企业持久获取利润的源泉。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弥补了波特的理论中注重企业外部分析的缺陷,提供了企业战略思考的新思路,一些企业经验实证分析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理论的主要论点,成为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核心能力”理论的指引下,战略联盟、供应链管理等战略方法被普遍认同和采用。

这些方法主要是在运用波特价值链分析并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核心竞争优势,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