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

原因:生产力水平高, 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生育观念转变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

2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2.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解决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0)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
2.6)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3图2.7,2.8)
商业区: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
●工业区:有污染的,位于河流的下游和远离住宅区的下风向
●住宅区:低级的,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高级的,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环境好
●住宅区和工业区有防护带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36.城市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一般等级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7.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相离的圆形、相切的圆形和嵌套六边形。

38.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关键因素:距离远近。

39.高等级城市数目少,距离远,服务范围广;中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较远,服务范围较广;低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近,服务范围较小。

40.德国南部城市的特点:中小城市发达,分布分散且均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特点:根据人口的需求量布置相应的功能。

4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6,2.17)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19)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8)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4)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5)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 3.3)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 3.9)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 3.11)
P49~50图 3.14,3.15)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51~52图 3.16)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 3.20,3.21)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过程(课本P58图4.1)
2.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
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P 60图4.5)
★3.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课本P 61图4.6)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
1.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⑵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2.工业集聚:
3.工业地域
⑴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工业集聚
★⑵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二、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课本P63~64)★1.工业分散
★2.工业地域联系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概述(课本P65)
★2.鲁尔区(课本P65~67图4.9、4.12、4.13、)
⑴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综合整治措施
4.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课本P67~68图4.14)
二、新兴工业区
1.概述(课本P68)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课本P69图4.15、4.16)
★3. 美国“硅谷”(课本P71~72图4.19)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课本P78表5.1)
2.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二、交通运输布局
★1.
交通运输网(课本P79~80图5.3)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
★3.南昆铁路的建设(课本P80~81图5.4)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本P82图5.5、5.6)
★2.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课本P83~84图5.8、5.9)
3.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课本P90)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本P92)
⑴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⑵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⑶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课本P93~94图
6.8)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分布(课本P94~95图6.11)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课本P95~96图6.12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课本P99)
⑴人口众多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⑵资源短缺——原因:①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②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⑶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表现:①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且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②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2.实施: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本P101~103)
★三、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课本P103)
1.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2.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3.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