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方法(一)背景分析在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之前,一定要通读一遍教科书,了解地理教科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再开始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部教材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
在教材分析中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必然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教材的时代背景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国家现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政策和文件,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形势和动态,地理学和教育科学的最新观点和理论等等。
由于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教学大纲又是根据国家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地理学与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制定的,所以说,地理教学大纲是教材时代背景的浓缩。
例如,“义务大纲”中确定教学内容的几条原则即反映了教材的时代背景。
“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素质的要求;“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则表明目前世界乃至中国出现了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甚至是危机,迫切需要年轻一代去了解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危机,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
这是中学地理教学重要的使命。
“有利于启迪智能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表明社会对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表明了中学地理教学不能单纯传授知识的现代教育观念,显示教材内容不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为了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教师还要随时了解国家政策和形势的变化,明确社会对地理学科的新的要求,随时补充和修正地理教材在新时期的功能。
同时,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并在这种正确思想指导下,更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和处理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二)教材知识结构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指教材(主要指教科书)各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和组织形式。
这种排列顺序和组织形式反映了教材内容间的逻辑联系。
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的脉络,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认清教材的整体功能,为正确处理教材提供依据。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一地理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人教版)如图4-4(教科书与大纲不同之处是将“西亚”、“北非”并为一章)。
通过这张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初一地理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并可分析出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确定每部分教材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初一地理知识分为三部分内容:地球和地图、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通论(简称“通论”)、世界区域地理和主要国家地理(简称“区域”)。
它们在整体教材中的主要作用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1.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通论”和“区域”内容的基础,由于人教版教材将中国地理安排在初二,因此,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和技能是整个初中地理内容的基础。
另外,“通论”和“区域”中有一些地球和地图部分中没有出现或没有展开的内容,如地形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等,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要大量运用地图去获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运用地图的技能也不断熟练和提高。
因此,“通论”和“区域”内容是地球和地图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2.“通论”既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也是“区域”的概述。
3.“通论”到“区域”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通论”是对“区域”的归纳和概括。
这一由整体→局部的编排顺序,既表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性,也展示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线索。
同时,为学生在“区域”中运用地球、地图知识和“通论”知识提供了方法和指导。
有了这几点的基本分析,教师就会明确:在教材的具体分析中要不断扩展学生的地图知识;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作为基础,以地图知识和技能为工具,使学生学会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包括从概括到具体的演绎、从具体到概括的归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地关系的分析等等。
(三)教材整体教育功能分析在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地理教学目的和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确定整体教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智能培养、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教育功能。
例如图4-7,通过教材整体教育功能的分析,地球和地图及世界地理部分的基本技能训练要完成如下要求:1.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形状和运动状况示意图,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初步学会阅读、使用和填绘政区图、地形图,会画简单的轮廓图。
3.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气候要素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4.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自然资源分布图。
5.初步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人种和语言分布图。
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又如,地球和地图部分的能力要求可重点放在以下两点:1.正确观察有关地图、图片并参考有关数据,想象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状况。
2.正确观察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准确记忆地图上的方向和常用图例,想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基本形象。
正确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想象地势起伏和地形变化状况。
再如,初高中地理德育的主要内容具体应有以下几方面:1.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包括正确认识我国地理国情的教育、各民族团结平等的教育、热爱祖国和振兴中华的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包括社会主义祖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教育。
3.科学世界观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科学的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对于人地关系、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国家种族问题的分析,如图4-7。
4.道德规范教育包括法纪教育、文明行为教育。
5.个性心理素质教育。
中学地理课标一、课程理念1、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2、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3、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4、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2、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3、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三、课程设置四、课程内容基本结构参见地理教学论书中课程设计五、课程特点1、重视地图的学习2、对地名等知识的识记要求降低3、关注地理新技术的发展六、学习训练1、地理基础学习训练2、地理实践学习训练3、地理成果表达学习训练七、学习评价1、多目标、多方式评价2、既要重视终极性评价,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要推进新课程,要贯彻新理念,就必须认真、深入地分析教学现状,必须清醒地把握和透析教学中的认识误区,才可能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才可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才可能避免搞教学中的花架子,从而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误区一:教师包办得越多越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经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如果学生主动地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和相同的学习资源的条件下,学生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探究的结论也会有差别,但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就应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地理教学的实际效果,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存在“教师包办得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师讲得越多越好。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放手,特别是针对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总觉得自己讲解会更放心,学生也更容易懂。
其实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应该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反复地“比较和揣测、推理和归纳、分析和整理”,而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对问题的思考只是蜻蜓点水,对问题的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那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是学生的思维难点,学生应该从气候特征、气候分布、气候成因等方面展开探索,才可能得出和理解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否则学生是很难真正通过自己的探究来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2.课堂提问越多越好。
教学,一些教师改变中了过去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大量教师灌输的时间改为大量的提问时间,从表面的感觉上看,课堂气氛更浓了、更热闹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应该透过“热闹”的现象看“虚浅”的本质,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看似师生间配合好,其实是外表热闹而实质空泛,学生并没有真实地参与“问题的探究、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因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就大打折扣。
3.问题分析越透越好。
一些教师对于地理的主要原理和规律,总是想方设法讲清、讲透,才觉得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其实教师只要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纲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地理的主要原理和规律,讲解精辟透彻,画龙点睛,抓住实质和关键,讲在点子上,然后通过变化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从体验中去领悟规律和原理,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4.知识讲得越全越好。
一些教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得很准,因而所占用教学时间也就必然比较多,还可以理解。
而一些教师对“非重点、难点”,也在孜孜不倦地讲解、分析,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其实反而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必然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结果,其实对于“非重点、难点”,教师只要稍加引导,让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了。
误区二:练习做得越多越好教学中讲求“讲练”结合应该说是没错的,但是一些教师误认为做题越多越好,因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身陷题海,这种机械、盲目的大量训练,只能使学生疲于应付,而没有时间去反思、总结和矫正,由于沉沦于题海、埋头于练习,使得练习陷入了盲目性和低效性。
1.由于学生缺少练后的反思,对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或很少去加以清理和思考,对错误的种类(如答题规范、审题技巧、文字表述、答题习惯)和出错的原因也就必然很少去顾及,使得问题如同影随,一直伴随和困扰着自己。
针对以上问题,平时应该做到精练,并讲究练习的科学性。
(1)选取高质量试题、试卷,限时解答、临场演练,直接训练思维能力。
(2)演练过程中特别要深刻领悟这些好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能力价值;(3)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4)感悟提高思维技能、技巧的过程和效果;(5)制定改进提升思维能力的措施;误区三:媒体用得越多越好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因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成了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应用了多媒体,就是成功课”。
由于地理知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传统教学媒体中投影仪、幻灯机、挂图、模型等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因而教学的直观性受到了约束,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