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最喜欢的诗人骆宾王

我最喜欢的诗人骆宾王

我最欢的一位古代作家││骆宾王班级:新闻1201班姓名:刘莎莎学号:12950120687我最喜欢的一位古代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30年--684年):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唐朝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

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成就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诗,“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

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

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

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

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

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

骆宾王《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

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

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

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

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故事公元684年,武则天正式摄政,杀了不少李唐王朝的人,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儿子。

徐敬业等人在杨州起兵讨伐武则天。

骆宾王投到其部下,并为其写了有名的声讨武则天的檄文《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历数武则天的多项罪状。

后来讨武一方兵败,徐敬业和骆宾王不知去向。

虽然骆宾王在讨武檄文中对武则天骂了个痛快,但武则天对他的文才确实青眼有加。

当讨武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时,她居然一边读一边“嘻笑”。

当读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时,还颇有得意之色。

再读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才惊呼到“是谁写的?”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写的,她竟责问道:“宰相安得失此人?”认为骆宾王有才能却没能受到重用,是宰相失职未能推荐的结果,可见其对骆宾王确有惜才之心。

当时的著名诗人宋之问曾经官至考工员外郎,但因事屡次贬官。

后在贬谪途中经过江南,到著名的灵隐寺游览。

一天夜里,皓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反复吟诵,又总觉得不满意,没法写下去。

寺里有个老和尚,点着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夜深了还不睡觉,有什么事啊?”宋之问回答道:“我刚才想对此寺题诗一首,却思路不顺,出不了佳句。

”老僧要宋之问把他的诗诵一遍,听完后他自己又反复吟诵了几遍,最后说道:“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一听大为震惊,对这两句诗的遒劲和壮丽感到十分惊讶。

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诗一直续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就再也找不到了。

寺中有知道底细的僧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

”在宋之问的追问下,他回答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逃走了,没有抓到他们。

将帅们担心漏掉了大头目,不知道会有多大的罪责,就在当时战死的几万人中,找了两个与他们相貌相似的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报送朝廷。

后来虽然知道他们没有死,也不敢再抓捕来送给朝廷了。

”因此,徐敬业后来得以在衡山落发为僧,直到九十多岁才死。

骆宾王当时也落发为僧,并遍游各处名山,后来到了灵隐寺。

据称他到灵隐寺一年后便去世了。

但宋之问贬谪途中游灵隐寺,应当是公元705年以后的事,那时骆宾王已经至少是八十岁的人了。

当年他们虽然兵败,但因为当初起兵是为了复兴唐朝,所以后来有时抓到了他们,也都设法为之开脱,把他们放了。

只是当时罪名很大,骆宾王的诗文大都散失了。

后来唐中宗即位,下诏书搜求骆宾王的诗文,只收集到了几百篇,仅仅是其全部诗文的一小部份,经过整理后以《骆宾王文集》之名而传世,后来清代又稍有增补,重刻为《骆丞集》。

那首骆宾王帮宋之问所作的《灵隐寺》诗,因为只有两句(或四句)是宋之问所作,所以也收在《骆丞集》中。

但有些不相信骆宾王身世的人宁愿认为那是宋之问的诗,把它归入宋的诗集中。

《灵隐寺》一诗传出后,曾经引起一时的轰动,特别是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读之令人心胸开展、豪情满怀,因此人们争相传抄。

但与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们还能从骆宾王其它诗中找到,比如《叙寄员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

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其中“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与“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极其相似,其思维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脉相承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这首诗中也反映了骆宾王曾经有过归隐求道的思想。

虽然这种思想还偶尔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诗中,但当时骆宾王毕竟太执著于世间时局的转变,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败后无路可走时,才终于走上了自己早就应该走的入道之路。

骆宾王公园义乌市骆宾王公园地处城中中路的骆宾王公园。

公园外面是喧闹的现代都市,可尽情地享受繁华与便利、成熟与时尚;里面是亭榭错落,回廊曲折,白鹅游湖,林木郁郁葱葱,古色古香,于闹市中独保一份纯粹与自然。

这个以纪念义乌籍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而建的公园,也是当初兴建时省内唯一的仿唐历史文化公园。

公园入口处建有仿唐牌坊照壁。

沿着左边的小径,即是相传骆宾王七岁时咏鹅的骆家塘一带。

碧波荡漾,白鹅在水中尽情地嬉戏;沿湖而行,可以参观骆宾王纪念馆。

四周回廊上,60多幅由国家级、省级著名书画家的书法碑刻依次排开,行、草、楷、隶,不一而足,在享受着骆宾王精妙诗文的同时,还带来视觉上的艺术享受。

这里没有喧嚣,没有大呼小叫,即便是那些绕着围廊疾行的人们,也是静静的,安安逸逸的。

到这里的人们,可以闹中取静,把身心完全打开了,沐浴在时光的河流中,对人生也多了一些感悟,咀嚼着或伤感或甜蜜的感觉。

公园以骆宾王的生活经历为素材,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由劲节虚怀、咏鹅、风潇水寒、白云精舍和云林幽居等6个景区组成。

每个景点都隐隐透露出这位杰出诗人才华横溢、品质高洁、仕途坎坷的一生。

不同的时节,公园里有着不一样的美丽。

春日姹紫嫣红,夏日绿茵披拂,深秋是赏桂和赏红枫的时节,而在寒冷的冬日,腊梅、茶花绽放,满园清香。

在诗杰轩,每天总有不少的人手上拿着乒乓球拍,在九曲回廊中龙腾虎跃,左右开弓。

夜色降临,这里则是跳舞者的天堂。

骆宾王:诗歌与修辞在七世纪的诗人中,骆宾王的作品在复杂性和数量上(共约130首)都十分突出,而且在翻译和评价上也最为困难。

与卢照邻、王勃一样,骆宾王也是骈文修辞的能手,但是卢、王二人的各种诗体与骈文有着明显的区别,而骆宾王的诗在结构上和语言上都接近于骈文的修辞。

就像卢、王二人,骆宾王也脱离了宫廷诗的规范,但他不是走向新的朴素和直接,而是朝向复杂的修辞表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深奥作风却在许多方面回应了对立诗论的要求。

骈文的模式为诗人提供了宫廷诗所缺乏的严肃道德及思想。

骈文拥有结构上和内容上的大量词汇,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发展怀思主题,及叙述个人经历。

骆宾王广泛运用了这些出自骈文的成分。

虽然他也写了一定数量的宫廷应景诗,但他有更多的怀思诗及自述诗,远远超出在他之前的任何唐代诗人。

遗憾的是,骆宾王在主题的严肃方面所获得的东西,却又失之于诗歌中。

他似乎无法进行直接而动人的陈述,而喜欢迂回、转喻、隐喻、用典的所有形式。

骈文在给他严肃主题的同时,也给了他过度的技巧。

骆宾王是一位思想的诗人,在这方面他超出了韩愈之前的任何诗人。

对他来说,诗歌似乎是一种高度修饰了的思想。

骆宾王作为骈文家的声誉持久不衰,但是他的诗歌的遭遇甚至比卢照邻和王勃更不幸,《帝京篇》仅是一个例外。

现存的十种唐人选唐诗及《唐文粹》中,仅《搜玉小集》选录了骆宾王的一首诗。

这是一部初唐诗人的选集,其中大量收入了骆宾王同时代人的作品。

与王勃不同,骆宾王(640-684)不是出自上层士族,虽然他的父亲是一位有本地声望的县令。

同这时期许多青年文士一样,他进人一个王府(道王),开始仕宦生涯。

大概在664年道王死后,他在礼部任一低职,后来成为东台详正学士。

在670年,由于某种不明的触犯或社会关系,骆宾王被贬到西北边塞,在那里曾参与对吐蕃的战争。

其后几年他向南漫游,穿过四川,到达唐帝国最西南的角落,在那里当了几任小官。

在676年,他被召回长安,先任主簿,678年迁侍御史。

在武后摄政时期,这不是一个特别安全的职位。

与许多同僚一样,他在权力斗争中站错了队,不久就由于进谏武后而被下狱。

在679年,武后因改元及迁都洛阳而大赦天下,骆宾王获释。

骆宾王获释后仍为当权者所忌,在680年,他被贬临海县(在今天的浙江省)任一低职。

他迟迟才到任,到达临海后发现此工作毫无趣味,故不久就辞官。

在去官失意的情况下,他参加了徐敬业对武后的反叛,这一反叛爆发于武后全面篡权时。

他为这场反叛的贡献是一篇著名的、成功的反抗武后的檄文,据说在触怒武后的同时,也激起了她对其风格的称赏。

反叛失败后,骆宾王可能被擒处死。

另有一种不可信的传说,他遁逃为僧,许多年后被他的旧友宋之问发现。

骆宾王的早期作品相当符合宫廷诗的结构范围。

可是,即使在此时,他已经显露了极端隐晦及炫耀学问的倾向。

在一个早秋的傍晚,诗人泊舟于长江边的一个江镇,看见了朝廷的船队。

这一境况的基本要素直接反映于诗题《晚泊江镇》上,词语朴素,语序恰当。

但是当他开始写诗篇正文时,就不由自主地热心于高雅的变形、复杂化及取代:四运移阴律,三翼泛阳侯。

受过教育的同时代读者肯定知道,“四运”指的是季节的循环,“阴律”与秋天相联系,“阳侯”是代表长江的波神。

但要记起“三翼”指三种等级的战船就较费心思了。

很可能有些人会赞赏诗人的对偶技巧,能够在第二句诗中找到“三”和“阳”与第一句诗的“四”和“阴”相配。

但是这里缺乏宫廷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精妙语词,人们很容易可以看出,诗人用的是极端高雅的语言,说明的却是极其平常的事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