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9 税收的经济效应
1、税收的收入效应
(1)总额税:一次性对经济总量进行征税,即不改变两种商品税前、税后的价格比率,只产生收入效应
(2)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图中,水平轴和埀直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 乘以衣物价格或BD 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 移至CD 。
CD 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 2相切,切点为P2。
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 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 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 1移至P 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2、税收的替代效应
(1)选择税(区别税):既产生收入效应,也产生替代效应
(2)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I 1 I 2
C
D
食品
P 1
P 2
A
O
衣物 B
现假定只对食品征税,税款为BE 乘以食品价格,对衣物不征税。
在这种情况下,该纳税人则会减少食品的购买量,对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便由AB 移至AE ,与其相切的无差异曲线则为I 3,切点为P 3。
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税后收入购买商品所得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 3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 3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此可见,由于政府对食品征税而对衣物不征税,改变了纳税人购买商品的选择,其最佳点由P 1移至P 3,这意味着纳税人减少了食品的购买量,相对增加衣物的购买量,从而改变了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也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下降。
3、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 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那么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
在各税种中,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在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且工资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对人们实际收入的影响,从而改变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
I 3
I 1
P 3
P 1 E B
O
衣物
食品
A
(2)对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可以说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的供给,而且个人所得税在短期内也不会成为主体税种,因此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增加劳动供给,而是如何消化劳动力过剩问题。
解决结构性失业,提高就业率,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求调整和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二是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入手改变劳动供给结构;三是调整需求结构,在重视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可忽视能够容纳较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的产业和部门,甚至必要时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4、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1)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
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的边际倾向越大,储蓄率越高;储蓄利率水平越高,对人们储蓄的吸引力越大,个人储蓄意愿越强。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
(2)当期:W =C 1+C
21+r 未来:W =C 1+
C 2
1+r (1−t)
( C 1为当前消费,r 为利率,C 2为未来消费)
利息税的增加会提高未来消费的价格。
(3)所得税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②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③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④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4)我国的实际情况:表面上看,税收优惠政策会减少政府的即期收入,但实际上,随着居民投
闲暇
收入
D
C
F
A
B
E 1
E 3
W(1-t)
U1
Z
E 21
比例税对劳动供给的效应
O
U 2
资的发展,资本市场日益繁荣,居民金融资产不断升值,反过来能够促进远期消费向即期消费转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
5、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1)税收影响投资的原理
投资决策是由投资的净收益和投资的成本决定的。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税前抵扣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纳税人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
投资者关心的不是毛收益率,而是净收益率。
假定投资量为Q ,毛收益为R ,则毛收益率为r =R/Q ,假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t ,则净收益率为r (1-t),再假定市场利率为i ,投资者从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出发,则要求r (1-t)≥i ,而能否实现这个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税率 t 的高低。
从投资的结果来看,r (1-t)可能大于或等于i ,也可能小于i ,即出现亏损,这就是说存在一个投资风险问题。
对投资征收企业所得税,一般都允许从应税所得中扣除折旧和科研费用,这种措施对鼓励投资起着重要作用。
(2)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
消费
1 2
消费
1
2
征税使投资替代效应 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6、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2)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3)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4)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所谓税收指数化,即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调整应税所得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名义所得上涨的影响。
在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制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将发生重大影响。
税
收指数化主要四种方法:(1)特别扣除法。
即从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中,按一定比例扣除因通货膨
胀所增加的名义所得部分。
(2)税率调整。
即按通货膨胀上涨指数,降低各级距的边际税率,使调
整后的税率级距维持在原有效税率的实际水平上。
(3)指数调整法。
即依据物价指数或相关的指定
指标指数,调整个人所得税中的免税额、扣除额以及课税级距等,以消除通货膨胀期间的名义所得
增加部分。
(4)实际所得调整法。
即将各年应税所得还原为基年的实际所得,适用基年的免税额、
扣除额及课税级距,求得纳税义务后,再以物价指数还原计算应纳税额。
7、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边际税率
是指增加的收入中要向政府纳税的数额所占的比例(比如,当你增加100元收入,要向政府纳税50元,则边际税率为50%)供给学派认为,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增加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增加
税后总供给。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因为
过高的边际税率会降低税后的投资收益,自然会影响人们的投资积极性,会根据边际税率的情况酌
情减少投资;反之,降低边际税率则会增强人们的投资积极性。
因此,供给学派认为,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从而增加税后总供给。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
供给
学派认为,高边际税率助长地下的“黑色经济”泛滥,助长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降低边际税率,会使纳税人心安理得地纳税,从而增加税收收入。
8、拉弗曲线
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②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由于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和
投资意愿,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自然增加。
③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因此,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9、马斯顿的经验分析:①较低的宏观税率可以导致较高的要素收益率,而较高的收益率会刺激这
些生产要素的总供给,从而提高总产出水平。
②低税国家的各种税收刺激,将使资源从低生产率部
门或经济活动转移到高生产率的部门或经济活动,从而提高资源使用的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