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期以来,位于亚洲纽约地位的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突飞猛进,已如磁铁一般,吸引世界各国对其大量投资,无可质疑地已经带动了中国大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延续了境外产业的生命力。
也许有人认为对日本和台湾而言,过度将产业外移前往中国大陆,有可能使其本身产业空洞化,然而就获得经济效应及国际发展的趋势而论,这种疑惑的程度将逐步减少。
基于全球化及国际化的考量,具有产业优势的国家无不纷纷移往开发中国家发展,台湾也不例外。
台湾产业目前有西进或南下的不同主张,然而就现阶段的绩效而言,前往中国大陆投资已成台湾产业最大的主流。
本文研究的目的,即从台湾经济的发展出发,分析台湾产业的策略,从而检讨台湾产业移转大陆的新趋势。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及宏观角度观察的方法予以探讨,除前言与结论外,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论述。
一、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产业之发展,从1949年土地改革后,即单一方面开始实施模仿日本“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并以优惠外资之政策,引进外国产业。
台湾土地改革之成功,及经济发展策略的成功,带来了民间富裕,也因此造成民间“住”的需求;再加上自古养成“有土斯有财”之观念,不动产之房子、地不但是“住”之问题,亦成为“投资”之标的,因而形成不动产需求之循环经济期。
不动产之发展带动了台湾经济繁荣,而所谓火车头之发展,也使得住宅关联性产业之发展颇为迅速。
此一时期间台湾物价微幅之上升,亦使工商业获得空前发展之契机。
而不动产之循环经济,则赋予台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大陆之趋势高崇云(中华工商研究院院长、德明技术学院教授台北114)摘要:经过50多年历经5个阶段的发展,时至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型态已从早年的农业、加工出口工业发展到今天誉满全球的半导体产业、机械产业、资讯硬体产业及各类产业的设计代工制造。
而祖国大陆突飞猛进的经济增长形势,对台湾向大陆的产业转移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通过对台湾经济发展现状的考察和产业发展策略、特点、优势的概括,结合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趋势的分析,作者认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而当今的要务,是促成两岸双向直接投资、直接贸易和直接通汇,并扩大领域,提高层次。
关键词:台湾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两岸合作中图分类号:D6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7)10-0107-08海峡两岸关系研究107工商业减轻负担之机会,亦成为传统中小工商业主最大之发展支柱,当然政府所给予奖励免税制度也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台湾经济发展型态已从早年的农业、加工出口工业发展到今天誉满全球的半导体产业、机械产业、资讯硬体产业及各类产业的设计代工制造(ODM)。
2004年台湾的农业值占GDP已不到2%,工业产值则约占GDP的30%,服务产业值则约占台湾GDP的68%,同时台湾也是世界第26大对外投资地。
在贸易方面,台湾不但是全球第15大贸易地(WTO,2005年),与其他亚洲新兴国家间贸易互补指数更是全球亚太第一(世界银行评比,2003年),这预示台湾已成为东亚地区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与邻近国家贸易合作前景看好。
2005年5月美国商业周刊更有专文报道“台湾为何重要”,指出台湾在全球电脑及资讯科技等制造业技术之雄厚实力,是台湾地位为何重要、两岸间问题为何值得全球关切之重要原因。
在生活水准方面,2005年台湾家庭网路普及率已超过七成,连网主机数排名全球第三,联合国UNCTAD公布之“电子商务及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台湾电脑网路普及程度超越已开发国家水准。
而台北市也因为e化程度高,在2006年被世界通讯端协会(WorldTeleportAssociation,WTA)旗下的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CommunityForum,ICF)评比为全球智慧城市的首位,超越英、美、日、加等国之重要城市。
另外,台湾也积极推动“数位台湾计划”有成,至2004年台湾的数位吉尼系数为0.259,远低于联合国在“2004年全球数位落差”报告中公布的全球平均0.6,预示台湾数位落差小于国际平均。
另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2005—2006全球资讯科技报告”台湾网路准备度指数(NRI)全球排名第7位、亚洲第2位;而在国际电信联盟(ITU)于2005年发布的“全球数位机会指标”(DigitalOpportunityIndex,DOI)报告中,台湾的DOI排名全球第7位。
此皆预示台湾电子化的普及与便利。
当前台湾的经济政策重点之一在于推动民间投资,激发台湾产业的创新活力。
此外,台湾还订定“2008发展重点计划”,其中“创新导向的产业政策”目标预计在2008年以前将台湾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产业创新研发中心。
台湾将集中资源于系统单晶片、纳米技术、光电通讯、生物技术与知识密集服务等核心产业技术发展,并透过“两兆双星产业发展计划”把产业发展重点设定在台湾具有竞争优势的半导体与影象显示产业,及数位内容、生物科技等未来的明星产业。
[1]台湾在国际竞争力方面评比如次:(1)S&P:台湾主观信用平等佳国际信用评等公司,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Poor)连续三年公布台湾的主观信用评比等为AA,在亚洲仅次于新加坡(评等为AAA),显示台湾在政府债信、政治情势、公共债务余额及财政稳定程度上在亚洲各地是居于领先地位。
(2)IMD评比:台湾整体竞争力世界第十一,亚洲第三依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2005年世界竞争力报告”,台湾整体竞争力在全球国家或地区中,排名第十一,是历年最佳成绩,在亚洲地区仅次于香港(排名第二)与新加坡(排名第三)。
就其四大指标分析,台湾在“企业效能”方面高居全球第六;“经济表现”则从2004年的第二十四名提升到2005年的第十八名,也是过去五年来最佳成绩;“政府效率”,则是第十九名,与前数年名次相当;至于“基础建设”则从第二十名提升到第十八名。
IMD则表示,台湾在“企业效率”方面最具竞争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台湾金融环境改善,劳动力品质高且富弹性,以及积极因应全球化市场。
此外,台湾在货品出口比例及适应市场成立方面则排名第二;网路成本、国家储备及第二级教育则为世界第三,预示台湾在商业动能,企业精神及高科技发展等方面皆具有不错的竞争优势。
[2]2001 ̄2005年台湾世界竞争力排名(IMD)108注:IMD“世界竞争力”排名是针对4大类、20中分项和321项细项指标综合计算后做出各国世界竞争力之排行。
2006年第一季度在国际消费性电子产品出口强劲带动下,台湾出口与制造业生产扩增,此外事业情势续呈改善,民间消费稳定增加,初步统计经济成长率4.39%。
展望未来,根据全球透视机械(GlobalIn-sightInc.)在2006年5月发布以资讯科技产业景气升温,台湾出、进口动能可望维系;岛内方面,民间消费续呈平稳,民间投资虽重大工程已近完工,惟在高科技厂陆续宣布新建投资计划书下,仍呈小幅成长;预测全年经济成长4.31%,消费者物价则温和上升1.8%。
台湾经济发展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奇迹,主要是因为快速成长以及物价稳定,观察家认为近50年来台湾经济成长率名列世界前茅,主要有下列几项因素:(1)坚强的施政及计划;(2)前瞻完整的施政理念;(3)塑造安定的政经环境;(4)土地改革成功的实施;(5)良好投资环境的创造。
再加上台湾经济的主轴是由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
中小企业主导台湾的经济命运,其家数占台湾企业总家数50%以上,占总生产毛额93%。
而台湾产业发展相当迅速,是促进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二、台湾产业发展的策略自1950年代起,台湾最初为劳资密集产业如纤维产业,接着是资本密集产业之化学、钢铁、造船、汽车产业。
一直到1990年代之后,则为电子高科技产业,此乃有一定脉络可寻,也就是说和亚洲其他三个小龙一样,紧跟日本之后前进,即应用RaymondVer-mon或LouisTWells,Tr.之产品生命周期的贸易理论、赤松要之雁形型能产业发展模型,采取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策略,促进台湾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
台湾经济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如次:1.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国民政府迁移台湾后,台湾百废待举,土地改革[3]带来了政治、经济安定和农业生产的增加,奠定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增加对于工业化所必要的机械、设备以及工业用原料的输入所需之外汇取得,作出相当大的贡献,所以这时期台湾是奠定以农业扶持工业之产业发展政策。
2.第一次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1953~1957)在1950年代,台湾之主要投资是基础建设,包括运输交通的改善。
将日本占领时期所建设之电力网路加以扩充。
在对外贸易方面,开始实施第一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并对于输入品予以数量限制和高税的课征,此时期之产业保证政策促成了成衣、木工、皮革、自行车等产业的发展。
3.第一次出口扩张阶段(1958~1972)在1960年代,台湾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外汇的取得成为必要性。
所以这个时期开始实施第一阶段出口扩张之工业化政策。
在台中和高达等地区设置出口加工区,企业大出口。
另外,在1958年台湾政府为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废除过去的双重外汇制度,循序渐进地废除保护关税,对出口业者提供低利率放款等出口促进措施,有效利用低工资之比较利益,促进了合成纤维和电子零组件产业的发展。
此一期间之外资有80%直接流向制造业,尤其是来自美国的援助,成为台湾重要工业化所需资金的来源,为台湾的输出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大量核准了五年制专科学校与二年制专科学校设立,因此培育出当时工业化发展所需之中间人才。
4.第二次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之工业时期(1973~1980)19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急速发展,由于基础建设已出现不足现象,所以在这个时期台湾一方面加强基础建设,包括高速公路、铁路、飞机场、核能发电厂的建设,以利产业高度化之进行,如资本密集产业和重化学工业之推动;另一方面,为提升台湾制品在国际市场之竞争力,台湾自1970年底开始实施第二次阶段之进口替代和出口扩张工业化策略,发展石化产品、化学原料和制品及电子产品等产业,除了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并开始出口至东南亚诸国。
109其中在家电产业,1970年代开始发展之际,台湾作为1950年代以来日本东亚经济国一环,不仅被日本纳入东南亚地区之家电部门,同时亦涵盖机械、汽车零组件、塑料等产业,皆因日本直接投资而创业。
这些产业扮演着日本企业对东南亚发展的事业伙伴,并成为台湾出口之主力产品,其中扮演台湾高经济成长的角色者是电机产业,尤其是家电部门。
5.第三次进口替代出口扩张之高科技发展时期(1980年代)到了1980年代,台湾搭上欧、美、日半导体产业之新列车,以半导体产业取代家电产业。
最初从欧、美、日等多国籍企业,利用OEM之生产磨练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