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一章财政概述1. 财政:国家或政府为实现其职能以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2如何理解财政这一概念?(四个特征)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且主要是剩余产品;财政分配的形式主要是价值形式;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3 财政产生条件一、可能性(经济条件):大量的剩余产品出现二、必要性(政治条件):国家产生4 财政学学说(1)亚当斯密:主张财政支出应尽量节省,以建立“廉价政府”;他根据“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把政府职能缩小,财政支出为国防、司法、建设三项;提出税收四原则“公平、确实、便利、经济”。
(2)凯恩斯:主张扩大政府职能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认为只要政府通过租税、公债、利息等财政政策以及财政手段来调节消费倾向、用通货膨胀、增加工资、扩大预算赤字等来增加公共投资,刺激消费。
(3)我国古代财政思想:藏富于民,培养财源,发展经济以增加财政收入的理财思想管仲(春秋齐国):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王安石(北宋):因天下之功,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丘俊(明):理财之道,以生财之道为本财政收支原则:量入为出,量出为入的财政收支原则:周公(西周)建立税制时就提出和实施量入为出的原则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
使用财政手段调控经济:桑弘羊(西汉)制定的“均输”“平准”两个官方机构★市场、政府、财政1 市场与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比较(一)相同:满足社会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共同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目标(二)不同:作用机制不同:市场:价格/供求/竞争机制政府:政府财政活动满足社会的需要不同:市场:私人需要政府:公共需要在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不同:市场:基础性作用政府:补充作用2 市场失效:市场经济在其自身运行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但又不能由市场自身来矫正的缺陷或弊病。
原因:1、无法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2、即使完全满足完全竞争市场需要的条件,仍会出现不理想的效果表现:(1)第一类:竞争失效、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竞争失效的原因:垄断、不完全市场、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垄断原因:政府政策、自然条件、自然垄断:规模化—规模效应—行业竞争;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第二类: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3 政府失效:政府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市场的调节失效或产生负作用。
政府失效的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政府决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够创造租金,自然就会有人要进行寻求这种干预和管制从而获得租金的活动。
3.政府干预失误4.政府职能“越位”,“缺位”政府失效的原因1.代表性的局限性2.信息的有限性3.对私人部门控制的有限性4.决策的时滞性与实施的有限性5.决策程序的有限性6 政府干预的失控性4财政存在的必要性一、市场失灵决定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及范围(1)减少第一类原因(不满足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引起的市场失灵减少垄断、增加信息、管理和控制外部效应、提供或鼓励提供公共物品(2)减少第二类原因的市场失灵调节收入分配(税率、遗产税)、调控宏观经济(失业救济金、累进税制)二、减少政府失效需要财政财政为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障(高薪养廉,减少寻租)财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政府规模、政府活动范围、方向与政策取向5我国的财政体系:“三个环节,一个基础”(1)政府预算——主导环节(2)预算外资金——补充环节(3)国家信用——辅助环节(4)国有企业财务——基础6 财政分配“七大扣除理论”维持社会生产:维持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追加、后备基金,保险基金维持社会公共消费:行政管理费、文教卫生事业、国防基金、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7财政事项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a 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b 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实践性的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c 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转换产业结构,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与高速发展的完美结合d 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求★财政分配1财政支出的原则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兼顾,保证重点——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厉行节约,讲究效益——效率原则2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宏观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一、经济因素a经济发展水平b经济体制的选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财政支出规模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财政支出规模小c中长期发展战略d当前经济政策政治因素:政府的稳定性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加政府的干预政策社会因素:人口状态,文化背景,民族与宗教3 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4财政支出的效益管理: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A成本效益分析法——最常用B最低费用选择法:教育、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财政支出政目C公共定价法(公共劳务收费法):公共服务收费5 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主要领域: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气、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政策性补贴、基础教育、农村卫生医疗投入措施:A 全面取消农业税B 财政补贴C 支持农业综合开发D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6 社会保障A社会保障的特点: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强制性B社会保障的功能经济功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资金市场发展社会功能:体现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7 税式支出: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发生了间接性的税收支出分类: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递延式一.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定额扣除;比例扣除)、税收庇护:企业为逃避交纳所得税而进行的投资活动二.税率式:优惠式三.税额式:直接扣减税额a)减免税:地区性减免税,行业性减免税,新办企业b)税收抵免:投资抵免,国外税收抵免c)优惠抵免:出口退税,再投资退税;鼓励外商对利润进再投资而不流向国外四.递延式:允许纳税人推迟缴纳税款税款递延:延期纳税,分期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财政收入一.组织财政收入三大原则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根本原则2.兼顾国家,企事业单位,个人三者利益,即要做到合理负担,取之有效3.公平负担财政收入的分类按收入形式分: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公共收费——国家为特定事业或项目建设需要所征收的财政收入;其他收入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最基础的制约因素生产技术水平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收入分配政策价格因素其他因素:直接性因素——体制因素,财政政策因素,间接性因素三、财政收入结构分类(1)按所有制:国有、集体、个体和私营、外企合资(2)按结构:一、二、三产业四、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及衡量指标1.绝对量:eg:1995年我国财政收入总额为6242亿元。
2.相对量:财政收入/GNP或财政收入/GDP(有可能小计算)3.财政收入的变动趋势:发达国家:绝对量,相对量上升发展中国家:绝对量上升,相对量下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增长的边际倾向/弹性系数时序回归模型:★国有资产一、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性收益、国有资产受益三者关系国有资产收入: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性受益:国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得用国有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新创造的,已实现的可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价值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资产占用费,上利润,租金,股息红利等形式所取得的收益,即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分配给国家这个资产所有者的收益三者关系: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中归国家这一资产所有者的受益国有资产经营受益并不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只有其中一部分形成国有资产收入二、国有资产收入形式1 属于经营性收入:利润、租金、股利、资产占用费2 属于国有资产转让收入的形式:产权转让、出售、拍卖、兼并取得的收入使用权转让取得的收入、投资收缴收入、其他形式@ 国有资产的管理(p218-219)特别收益金(p227)★公债1特点:最长不超过一年;面额多样化,可大可小;一般不记名,不按期付息,债券上只有票面金额,不载明利率2.国库券的地位(重要性)——资金市场的主要流通工具1)安全可靠,属政府债券,风险很低,所以只要不发生特大意外事故,到期可还本2)具有高度流动性,有“仅次于现金凭证”之称3)具有可观的收益,投资收益=票面金额-发行价格4)面额多样,可大可小,适合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3.国库券的承购者与发行方式承购者: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个人发行方式:公募拍卖——发行价格招标,利率招标国库券的发行对经济的影响是扩张性的a)发行国库券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增发货币b)大量发行国库券会使短期利率上升,长期利率下降,从而使消费与投资的增加c)发行国库券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银行信用规模的扩大中长期债券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流通工具1)安全可靠:因为也属于政府债券,风险较低2)收益比国库券更可观:利率大于国库券的折扣率,所以对那些手上有定期资金,主要目标是赚取投资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很受欢迎1中长期债券的发行目的:弥补财政赤字,实现整个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2.认购人与发行方式认购人: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1)专门经办储蓄业务的储蓄银行2)保险公司3)一些养老基金4)靠年金生活的人5)拥有较多收入并未雨绸缪为将来而进行长期储蓄的单位或个人发行方式:固定收益出售和公募拍卖3.发行中长期债券对经济的影响是紧缩性,至少非扩张性的。
1)由于中长期债券流动性转低,发行中长期债券一定程度上等于减少货币供应量2)大量发行长期债券——长期资金利率上升——投资消费下降——经济发展水平下降3)中长期债券的主要认购者是非银行机构,其发行一般不致引起银行信用扩大预付税款券:临时性的短期公债1 发行目的:吸纳企业准备用于纳税而储存的资金2 对经济的影响:扩张性影响小于国库券期限短,流动性高认购对象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对银行信用无直接影响,一般不会引起银行信用扩张3对比预付税款券与国库券相同:1) 均属短期公债;2) 均折价发行,到期按面额还本;3) 对经济均的扩张性影响不同:1) 认购者不同 国库券:商业银行,央行 预付税款券:工商企业2) 对经济的扩张性影响程度不同4 公债的发行(一)公债的发行条件:发行额度,面值,发行价格,期限,利率(1)发行额度: 确定发行额度主要根据,以下几个因素决定发行者所需资金的数量市场的承受能力(市场资金的松紧)发行者的信誉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央各部门发行)债券的种类(专用债券,储蓄债券)(2)面值公债面值的确定因素a) 公债的发行对象(居民个人,特定金融机构)b)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富裕程度c) 日常交易习惯d) 公债的发行数额日前的趋势:倾向于多样化(3)发行价格:平价发行 折价发行 溢价发行公债发行价格高低的决定因素:票面利率水平期限长短:期限越长,价格越低政府债信:信用越高,风险越小,发行价格越高发行价格的调整(计算)支付期数市场利率支付期数票面利率票面金额发行价格⨯+⨯+⨯=11 例 政府发行面值为100元的5年期公债,票面利率12%,当发行时实际市场利率已升至15%,求出公债的发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