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教育思想概要
9
1917-1924年受蔡元培之聘任 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师,后 升为教授。 1921年出版了《东方文化及 其哲学》,且由此成为现代 新儒学的先驱。 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 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办 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10
1925年任山东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高 中部主任。 1928年至1929年,梁漱溟担任广东省立第 一中学(今广雅中学)校长,他将广雅精 神提炼为“务本求实”四个字,并成为延续至 今的校训。
16
个性
1942年在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给儿子写的信中说到“我 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梁漱溟曾对学生说过“我与哲学无缘。我不懂什么叫哲学 。我是就这样误打误撞进入了哲学的门” 梁漱溟对梁启超向来敬重,然在纪念梁启超一文中不独表 彰他的功德,还评判他在政治上的得失。 又与熊十力交谊亦深,但在追忆熊的文章中亦“指摘”其 著述有粗疏和错失。梁认为“学术天下之公器,忠于学术 即吾所以忠于先生”。以为只有此举才不负40年的交谊。
百年沧桑救国救民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横批: 中国的脊梁
1
《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的标题
一代宗师诲人不倦, 一生磊落宁折不弯
2
梁漱溟教育思想
3
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 最高 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 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至六届全国委 员会常务委员、常委。 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
迂阔与率直,乐观豁达,孤傲自负,脱俗自信。
17
评价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 见了甘地。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 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18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 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 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 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梁漱溟开创了现代新儒家学派。他在反传 统的浪潮中挺身而出,表示中国文化经过 调整还能继续存在并复兴,他相信中国本 身拥有走向现代化的力量。
19
是梁漱溟,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更足以与 鲁迅构成表面对立、其实互补的两极。他 们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批判者,一位是 传统文化的伟大发扬者。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 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 个人。”
20
14
1947年退出民盟后,创办勉仁文学院,从 事讲学与著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川北上出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50年初应邀来北京,历任第一、二、三 、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 协常委。
15
1980年后相继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 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 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 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务。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的人生大幕垂下, 享年九十有五。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 累了,我要休息!”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 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 师。 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 最后一位儒家”“中国脊梁”之称。
5
梁漱溟(1893-1988), 原名焕鼎,字寿铭、 萧名、漱溟,后以其 字行世,原籍广西桂 林人,生于北京一个 数代的官宦之家。
6
1906年考入顺天中学堂。 1907年 开始读梁启超主编出版物。 1910年 甄元熙来顺天中学读书,梁漱溟与 其讨论中国政治改造问题。
7
了京津同盟会。
1912年 任《民国报》编辑兼外勤记者。总 编辑孙炳文为其拟“漱溟”作笔名。
8
1913年 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 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新追求社会的理 想热情,又逐步转向儒家。 1916年 9月,在《东方杂志 》发表《究元 决疑论》。 1917年 欲往衡山出家为僧,未能成志。
11
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 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争 爆发后,参加抗战活动, 曾在重庆北碚办勉仁书院
1937年 3月,《乡村建设 理论》出版。
12
1941年,他参与创建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4年改为“中国民 主同盟”)赴香港办“ 民盟”刊物《光明报》 并出任社长。
13
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 商会议,并代表“民盟”参与 国共两党的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