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教育思想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 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 需以乡村建设为目标。
四、乡村教育的实施
通过设立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贯彻实施乡村建设的各 项工作。乡农学校由学长、学董、教员、学众组成。学长和 学董是“乡村领袖”,是乡农学校的领导;由众学董组成学 董会,由乡村中推选有资格的望者三五人至十人组成,为乡 村的办事机构;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 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民众的师长;教员是在乡村建设研究 院受过专门训练的乡村建设者,是乡农学校的教师和乡村建 设的指导者;学众则是乡村的一切人,主要是成年农民。乡 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从教育程度上分,文盲和半文盲 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 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学是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统一体。 组织原则:1)“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 2)“融合归一”
\(^o^)/~谢谢观看!!
二、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平 梁漱溟(1893—1988),初名焕鼎,字寿铭,后 改字漱溟,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一个数代官宦 之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 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 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 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 功,并取得课借鉴的经验。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 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 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被蔡 元培请到了中国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 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 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 新儒家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人生一生不 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 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本质: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 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六、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价
积极:1)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是农村的问题,并立足于文化 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是有识之见;2)认为中国的 教育应到农村去办,并对中国农民悲惨生存状况深怀悲悯之 心,身体力行的从城市来到农村,践行知识阶层与民众结合 的愿望,发扬了五四以来的优良传统,精神可嘉;3) 通过自 己的艰苦工作,将现代科学和思想方法带入农村,对农村的 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在伦理本位基础上重建中国社会的新秩序,提出“伦 理本位,职业分途”的假说,无视中国社会当时客观存在的 阶级斗争和阶级冲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持反对 态度,其问题和错误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活动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是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具体实施。 梁漱溟致力于乡村运动的动机,据他说,在他刚十几岁时就 形成了,当时正当清朝末年,举国上下,一方面是广大的社 会,一方面是清朝政府,都在搞立宪运动,在这潮流下,他 希望国家成为宪政国家。清皇帝退位后,孙中山先生把总统 位让给袁世凯,而袁世凯不满足于当总统而要做皇帝,而广 大民众,主要是广大的农民,则对袁世凯的帝制运动漠不关 心。农民处于散漫自生自灭的状态。梁漱溟和要求宪政反对 袁世凯的人们有个觉悟,即宪政要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从基 层人手,要把散漫的自生自灭的不关心国事的农民组织起来, 使他们觉悟起来。他就是本着这个目的下乡的。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主讲:晓燕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时代背景 生平与教育活动 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乡村教育的实施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 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 价
一、时代背景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中,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验独树一帜,他的基于中 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 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梁漱溟先生的乡村教育思 想的形成,是在民族矛盾包括中西文化大冲突的背 景下和中国外部与内部的多种历史过程的综合作用 中发生的。因此我们在探究梁漱溟先生乡村教育思 想的背景时,从政治变革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 传统教育积弊深重、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的混乱几个 方面来阐述。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二)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乡村建设。 梁漱溟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据他分析,中国未 能如日本那样之走上近代工商业之路的原因是:一方面国内情势不同, 日本岛皇室万世一系,尊王为新空气,而中国皇室则为外族,排满是旧 仇怨,在中国社会无复可以起维系作用的政治中心,且日本维新与复古 同时,借旧精神吸收新文化,借新朝气维系旧系统。中国则政治无办法, 走入破坏之路,无建设可能。另一方面国际情势也不同。日本维新正值 欧洲国家侵略澳、非等洲,还未集中力量进攻东亚,故所受外力压迫较 松缓,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像今日进步,因而受威胁也较小,追步西洋亦 易。正在日本追西洋之际,恰适欧战爆发,给日本以发达工商业的最好 机缘。凡此比较好的情势,中国都已错过。中国将永久不能如日本走近 代工商业之路,其原因是:(1)近代工商业路今已过时,人类历史已走入 资本主义阶段;(2)近代工商业路为私人各自营谋而相顾的,不合现在国 家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的趋势,在今日国际间盛行倾销政策下威胁太大, 亦无发展余地;(3)近代工商业道路所需要的政治条件(政府能安定秩序, 并保护奖励),中国亦不具有。因此近代发展工商业之路不可学。
(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三)邹平实验县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一)中国问题的症结
晏阳初:他认为归根到底是四个病症,及“愚、穷、弱、私”。 不少有识之士:中国的问题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真正解决首 先需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的暴力统治。 梁漱溟:他认为以上提到的都是中国社会自身的表面病象,事实是 当时中国是愚而益愚,贫而益贫,弱而益弱,私而益私,何以会如此, 要从表面病象去研究深层病因。所以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社会自身, 解决了社会内部的问题,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内军阀专制统治就不难 解决。他把中国问题的症结归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兴儒家文化为旨 归,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 中西文化的比较: 西方:崇尚科学与个性,一味外求,丧失精神,崇尚宗教和形而上学。 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追求人与人之间真的妥恰关系的“仁” 的生活。
梁漱溟认为,中国也不能走苏联的路,只能走乡村建设运动之路。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他认为,技术进步、产业开发不出两条路向,一是个人营利、自由竞争
的路向,近代西洋社会即走此路,而为日本摹仿成功,这条路中国不可 能走。另一路向是社会本位统治计划的路向,即苏联之路。他认为苏联 的路向所需政治条件更高,必须有一强有力的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总 持经济建设之事,而中国的社会恰好不允许有这样的政治。在各不同国 度内,经济建设之所取径,将视其政治条件为转移,中国政治所从出之 途适与苏俄相反,而成为肇始于救济乡村的乡村自救运动所构成的特殊 形态的政治。因而中国的经济建设必然是乡村建设,“必走乡村建设之 路者,即谓必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之路,换言之,即必从复兴农村人 手”。”他认为,这是中国自己的路子,他说:“我们如果要在政治问 题上找出路的话,那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固有文化,即使去找经济的出路, 其条件亦必须适合其文化,否则必无法找寻得出,因为这是我们自家的 路,不是旁人的路。”同时,梁漱溟还采取排斥印度文化的态度,认为 对它“丝毫不能容留”,而对于西洋文化则是主张全盘接受,并加以根 本改造,也就是要改变它的态度。梁漱溟主张,第二条路向的中国文化, 要保持孔家生活的态度不变,在孔家生活的态度的基础上,“全盘接受” 西方文化,把第一种态度含融在第二种态度的人生里面。就是说,中国 的精神生活是孔家生活,现在很合时宜,因为西洋人快要走到孔家生活 路上来了;中国的物质生活落后于西洋人,受了很多痛苦,现在要在孔 家生活的基础上,“全盘接受”西方物质文化,加以改造,防止它的弊 病。那么,这种将孔家的人生态度中含融西洋的人生态度的工作由谁来 作呢?即由像梁漱溟一样的知识分子来做。
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抹杀了现实中存在的阶级对 立,没有看到中国社会的本质。
五、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 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一)、比较:
实施形式不同: 晏阳初:三大方式: A学校式教育 B社会式教育 C家庭式教育
(二)、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 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农村教育。二十世纪两位大家晏阳初和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践,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 他们将优先发展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 教育启示我们: 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地,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发 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是远见卓识之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意义重大。 B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国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C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晏阳初和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内容都强调 服务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对当今农村教育的 课程设置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D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观,晏阳初和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失败原因主要是, 没有认清当时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仅 靠乡村建设不可能解决农村、农民的根本问题。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Biblioteka 对该道路的分析:中国缺乏阶级,靠社会内部的阶级对抗暴 发社会革命,像西方那样走入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不可能。 中国文化代表人类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在本世纪弊端丛生, 中国不能模仿。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有其优越性,但是社会主 义道路建筑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上,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 中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 中国社会改良走乡村建设之路的必然性:首先,中国社会是 乡村社会,80%以上的人民生活在乡村;其次,中国传统文 化的根在乡村,道德和理性的根在乡村,要保存中国传统文 化就必须从乡村入手,而理性的胚芽可以、也只能在乡村慢 慢培养起来;其三,中国社会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从乡村建 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