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

《隋唐制度渊源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书笔记姓名吴俊指导老师华翔专业名称外交学学号 xxxxxxxxx时间 2016年11月25日本月我有幸阅读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最初在高中学习当中一直零零星星阅读到陈先生的一些观点,就对他的观点历史研究的功底所折服。

陈先生在考据方面的真的是大家,对他考据的精神也深深感动,对于本书的史料积累考据,考察了上百个墓志铭,这种认真做研究的精神真的需要后人所学习的。

现在说说此书,陈先生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发展的史料,对隋唐制度的渊源这种方面做了很多功课,不仅清楚的梳理出隋唐制度与魏晋南北朝之间的继承关系,又接着对唐代政治的史料考察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纠正了一些史学上一些错误的观点,对于隋唐时期制度渊源及新的史学观点的启发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在他在观点的得出过程中,是一步步基于分析推出来的,论证的可信度高、逻辑清晰、思路清晰、论点明确,所以陈寅恪先生可谓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之大家。

本书逻辑:此次所读的虽然是两本书,但是主要的思路观点是一致的,并且有继承关系,有很多隋唐渊源和唐代政治问题是有交叉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鉴了解。

我想在全书逻辑方面先做以别论,在问题阐发在进行两本书的一起分析。

首先对于第一本书《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作者开篇就道明自己写此书的原因,以及主要所论述的观点。

陈寅恪先生在绪论中提到,隋唐时为中古盛世,然而当时却鲜有论述制度的渊源及流变过程的专著,所以先生为补其缺憾作此书。

陈寅恪先生在本书中“推论其源流,聊供初学之参考”。

陈先生在绪论中首先开门见山的指出,虽然隋唐之制广博繁多,但是隋唐制度总的来说逃不出三个来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渊源”一词也就在全文中占据了主要的论述范围。

随之,陈先生先总结性的对三个源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陈述,再到后面的礼制、职官、兵制等进行分别穿插的论证。

而论证的过程之中,隋主要的制度继承于北魏和北齐,次之是第二南朝梁陈之源,再次之为西魏北周之源,也就是说在全书当中,北魏和北齐在制度的继承当中最为重要,而其他二源是兼以吸收补充,或者是分说中具体如财政等的特殊的继承关系,所以论证是非常全面的,而且因具体而论。

在礼制属隋唐制度渊源的重中之重,所以此处笔墨最多,礼制渊源是隋文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其制定礼仪则不依北周之制,别采梁礼及后齐仪注,并且就起发展之源做以严密的论证,把每一源头做以分析考证,证明礼仪主要继北齐和梁陈而不采周。

职官多依北齐之制和北魏,隋朝继承并加以普遍化而已。

刑律渊源稍有变化,隋唐刑律近承北齐,远祖后魏,其中江左因子虽多,至于南朝前期,及西晋的刑律之制,另外与礼仪职官有所不同的,实为即采江左,又重视河西文化的遗留发展,因此所采的元魏之刑律取精用宏。

音乐在隋朝分两种,多盛行的胡乐(龟兹乐)主要多传自北齐,雅乐系统实由梁陈传之於隋代。

在兵制方面,隋并不是完全直接继承下来的,是沿袭北周的兵农分离,再到周武帝和隋文帝变革成为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所以说其渊源也很明显得知。

财政方面继南北朝正统之隋唐,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也就是南朝化。

进而涉及到南北朝到隋唐经济发展状况,具体财政方面制度的地方化现象。

在叙论中,陈寅恪先生说明了全书的体裁,一是效仿旧史附丽,分别事类、序次先后;二是仿照天竺佛教释经论,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阙略如此的体裁也有助于对作者观点的详细论述:陈先生考证和排比了大量史料,从中以严密的逻辑推出结论,证明自己的论点,因此全文论证清晰严密。

另外,对陈先生的论证方法也是比较特殊的,在论证一个观点的过程当中,采用以人为线索来贯穿整个论证过程,就是从隋唐所采的制度建设当中是由谁来主持,以及谁参与制度文稿的撰写,从他们的身上下手,寻求他们的背景,所传承的学术流派,便可得知隋唐所采的制度的渊源。

例如专论王肃北奔与北朝文物制度之关系,择录牛弘、辛彦之两传事迹较为详细,是为了阐明魏晋以降中国西北一隅即河陇区域在文化学术史上所具有之特殊性质及密切的关系。

兹考其梁陈之源,进而考察袁朗、裴政这些属梁陈系统的文人。

在刑律方面则选崔氏父子等等,都可以看出陈先生此种思路,考据方法的高明之处,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也非常明了,思路逻辑清晰,对其所推论的观点的认可度也高。

接下来,我便就作者对于在绪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和财政进行具体的章节的逻辑思路的整理,以及主要所涉及的作者观点。

在绪论中作者就详细的陈述了隋唐三渊源的具体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以及它们之间地域和政治之间的区别,以及文化传承中的区别,后世史家因隋唐承魏周之遗业而认为隋唐制度继承的是西魏的传统,而陈寅恪先生则打破传统的认知,论证了西魏对隋唐制的沿袭影响的弱微,前两源才是对隋唐制度影响重大。

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从东晋到南齐之间不断发展变化,加之北魏孝文帝汉化及子孙不断模仿采用其制度,传至北齐成集大成者。

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採用,而传之於李唐者。

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於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隂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若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所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

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託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於隋唐制度者,实较微末。

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

首章《礼仪》是作者论述最为详尽的一章,陈先生叙述过礼制在国家制度中的作用,唐以前礼制是非常重要的,而到唐以后才为空文,流于形式。

所以此处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制是封建统治阶级相维系的。

并且当时士大夫阶级世家大族在社会的地位非常高,所以陈寅恪对于隋唐礼制渊源做了很详尽的论述。

首先北魏孝文帝欲用夏变夷,采用本来魏晋残存的文物之外还采用在青齐所俘虏的南朝人士,如刘芳、蒋少游等,以来丰富南朝的江左文物制度,但是仍旧是细枝末节。

最为重要的是王肃北奔,王肃虽然不是江左才学第一流,但是其才学足以包含其南朝的文物制度,而魏孝文帝用王肃进行汉化改制,而北齐又继承其北魏的文物制度,并且为当时北朝的文化传统之中心,北齐是文化制之正统,修注五礼及衣冠制等多是承北齐而不采周,宇文泰以关陇为文化本位,实为虚饰周官旧文山东文化正统地位以适鲜卑野俗,非驴非马,用来笼络人心而已,这个关中本位也迷惑了很多史学家。

另外河陇一隅能在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的情况保持张凉治下较稳定的环境,也成为了很多继承汉魏晋文学制度的家族的转移避难之地,也就保证了牛弘、辛彦之等家族的所承汉族文化不被伦替,也就日后在北方的统一之后,为隋唐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支持。

而此文物制度与北魏(齐)同属一源,不做他论,故证北魏(齐)为最重要的第一源。

修注隋代礼制的过程中,由于北齐是间接继承南朝前期的文物制度,所以不够完备必须兼采用南朝后期梁陈礼制,属车之数、衣冠法物、礼具也是按照南朝的礼制发展所继承的,在修订隋礼中明克让、裴政、袁朗等都属于梁陈系统的士人。

由此看来,隋唐礼仪文化制度主要承北魏(齐)兼采梁陈制而不采北周制度,隋唐的礼仪三源影响的轻重程度也很明显了。

陈寅恪先生通过魏主用王肃等人用夏变夷、兴革文物证明南朝前期文化制度已被传于北魏北齐一脉,梁陈一脉也以汉魏晋和南朝前期制度为基础;又通过史料证明隋文帝继承宇文氏遗业,然其制定礼仪却不依北周之制,而“别采梁礼及后齐仪注。

”此章还提到了宇文泰采用苏绰的关中文化本位制度,实际上是因为北周没有什么文化,相比当时的三国北齐和梁朝自己没有一点文化优势,本国胡化严重,是胡汉混合文化状态,而采用此方法来吸引人才,以及建立文化自信。

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河陇之地之所以经历漫长乱世却仍能保存汉代中原学术,一是因为学术由家族传承,二是因为学术的地域化,也是华夏文化得以保全的原因,很有先见的洞察出河西之地文化在隋唐文化流传的重要地位。

另外比较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就是文化高于种族、胡汉不因种族区别因文化来区别,重视文化关系而轻种族关系,这也是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最更根本的文化大融合。

在职官制度建设上,主要论述的是宇文泰令苏绰、路边等模仿周制并非普遍与全体,而仅限于中央文官制度的一部分;唐代职官是继承北魏太和、北齐、杨隋之系统,而宇文氏之官职仅仅为少数。

唐代职官不仅与之周礼无关,还与之相反。

再具体来看宇文泰模仿周制,虽效周礼以制官,但是周制是封建之制,而北周地方政府仍用郡县之制,并没有周封建之形。

隋之职官多依北齐之制,事关隋唐选官归吏部铨授,是中国政治史上中央集权之一大变革,实为北魏末年及北齐之遗习,隋承之加以普遍化。

所以北周在职官制度对隋唐制官没有多大影响,很多实为相背,主要还是继承了北魏和北齐的职官制度。

刑律的渊源稍有不同,大体还是与礼仪和职官相同承北魏(齐)。

而不同的地方主要由两点,第一,北魏汉化以后所采用的的刑律止于南朝前期,因为江左刑律与前期没有大的区别,元魏主要吸收的是南朝前期的刑律。

第二是北魏出入中原,其议律之臣乃山东士族,颇为汉代之律学,与江左死抱晋律不放不同,兼收江左张、杜之晋律和河西崔氏父子因子,不过融合发展完备,隋唐刑律取精用宏、广收博取。

所以北魏、北齐、隋、唐律为一系相承之嫡统,而与北周律无涉也。

隋唐音乐之渊源,可以分两部分,雅乐和流行乐,隋定雅乐主要采江左之久,盖雅乐系统实为梁陈而传于隋也,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梁陈音乐并不是纯粹华夏之正声,仍旧有胡化的迹象。

而流行乐主要就是所盛行的胡乐,而胡乐中最为流行的就是龟兹乐,考其龟兹乐多传子北齐,这与北齐首都西域胡化有很大关系。

北齐胡乐主要是从北魏洛阳转徙而来,这就是隋代胡乐大部分系统渊源。

可证隋唐音乐主要渊源为北魏(齐)和梁陈。

兵制上显然府兵制是重头戏,在府兵制的考证之中,陈寅恪先生否定了古代史学家认为府兵制初期与唐制相同兵农合一,并且历经两百年无根本变化的谬论。

实则是西魏府兵制是兵农分离,为部酋分属制及特殊贵族制,这为宇文泰苏绰创建的初期府兵制,到了变革时期周武帝施行府兵扩大化以及隋文帝的进行军民同籍的改革,才有了兵农合一的体制,再到玄宗和张说废除了府兵制。

期间两百多年的府兵制建立演变发展到废除就是如此,此隋唐兵制渊源并是不单单继承北周府兵制这么简单了。

财政这一章所要讲的主旨很明确,主要阐述继南北朝正统之唐朝,其中央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换言之,即南朝化,以及西北一隅的地方制度转变为中央政府制度,即河西地方化。

陈先生还论述了其中的原因,隋唐时期,关中虽为政治中心,但是并不是经济中心,江南地区实为经济发达地区,长安的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的条件比较差,物资供给不足,所以采用新的财政政策,实为本来南朝的财政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