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的研究
孟刚,时晓丽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
本文主要探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药物作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理化性质
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
在兽医临床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归纳为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主要探讨不同的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1 实验用品
(1)仪器:普通天平、注射器、注射针头、灌胃针头、鼠笼;(2)药品:4%硫酸镁注射液;(3)动物:小鼠两只(体重20 克左右)
1.2 实验方法
取体重相似的两只小鼠,称好体重,一只以4%硫酸镁0.25ml/10g腹腔注射,另一只以同样剂量灌胃,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
1.3 实验结果
表1 应用硫酸镁后小鼠的变化
鼠号体重(克)药物剂量(毫升)给药途径反应情况
甲21.61 0.54 腹腔注射四分钟后出现爬行异常,大约十分钟后开
始瘫痪
乙20.63 0.52 灌胃无异常
1.4 小结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引起不同的药物作用效果。
硫酸镁注射给药主要发挥镁离子的作用。
当血浆中镁离子浓度过低时,出现神经和肌肉组织过度兴奋,可致激动。
当镁离子浓度升高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产生镇静和抗惊厥作用。
同时镁离子又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阻断,使骨骼肌松弛,原因主要是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其次是乙酰胆碱在终板去极化减弱及肌纤维的兴奋性下降。
所以,不难解释,甲鼠出现爬行异常和瘫痪的现象。
另外,硫酸镁口服,由于肠道内镁离子浓度的升高,形成高渗液体能吸收大量水分,阻止肠道水分的吸收,同时水分增加可以软化粪便,而且肠容积变大,对肠粘膜产生机械性的刺激作用,解离出的镁离子及溶液的渗透压对肠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蠕动,引起排便。
本实验中,硫酸镁灌胃量比较少,故没有出现下泻的现象。
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根据用药目的,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
2 动物年龄对药物的影响
2.1实验用品
(1)仪器:注射器、注射针头、鼠笼、天平;(2)药品:0.5%巴比妥溶液;(3)动物:小鼠(成年及未断奶各一只)
2.2 实验方法
分别取成年小鼠及幼年小鼠各一只,称好体重,观察正常活动。
然后两鼠同时以0.25%巴比妥溶液0.2ml/10g腹腔注射,置于鼠笼观察各鼠的反应,并从注射后开始计时,记录反应发生的时间和持续时间。
2.3 实验结果
表2 应用巴比妥后小鼠的变化
鼠号体重(克)药物剂量(毫升)入睡时间维持时间(分钟)
甲10.30 0.2 5分钟后12
乙20.47 0.4 8分钟后 5
2.4 小结
幼年动物生物转化途径和有关的微粒体酶系统功能不足,体内的药物代谢和肾脏排泄功能不全,大部分药物在其体内有更强烈、更持久的作用,同时由于幼年动物体重小,对小剂量的药物也可以很敏感,所以出现甲鼠入睡时间早并且维持时间长。
另外还要注意,幼年动物体内药物结合代谢能力的相对缺乏,应用药物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也是临床用药要格外注意的。
3 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1 实验用品
(1)仪器:天平、注射器、注射针头、鼠笼;(2)药品:2%硫酸钡2ml、2%氯化钡2ml;(3)动物:小鼠两只
3.2 实验方法
取两只小鼠,称重,观察正常活动,和肛门、大小便及尾静脉血管平滑肌等情况。
然后分别以2%硫酸钡和2%氯化钡各按0.2ml/10g腹腔注射,置于鼠笼内,观察两鼠反应。
3.3 实验结果
表3 应用钡盐后小鼠的变化
鼠号体重(克)药物及剂量(毫升)用药后症状
甲23.50 硫酸钡0.47 无异常
乙23.94 氯化钡0.47 一分钟后精神不振,肛门变大,大小便失禁,尾静脉血管变
红,明显可见,之后抽搐,瘫痪,大约两分钟后死亡。
3.4 小结
该实验药物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为药物的剂型,剂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传统的剂型如水溶液、散剂、片剂、注射剂等,主要表现为吸收的快慢、多少的不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例如内服溶液剂比片剂吸收的速率要快得多,因为片剂在胃肠中还需要崩解的过程,有效成分从赋形剂中溶解释放出来,就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实验中,钡离子具有中枢抑制、平滑肌兴奋的作用,硫酸钡为极难溶的钡盐,而氯化钡极易溶于水,所以乙鼠很快显现症状。
所以,通过新型剂型去改进或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和方便临床给药,将是未来开发新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