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优秀课件
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优秀课件
全球食源性疾病增多的原因
①国际贸易、食品供应全球化、旅游增加 ②环境变化 ③人群变化 ④饮食的社会化消费 ⑤微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 建立并完善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体系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管理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验的力度
近年来国内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二、细菌污染食物并在食物上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 产物(外毒素),达中毒量的外毒素随食物进 入机体,经肠道吸收而发病,称为毒素型食物 中毒。
常见的致病菌 •沙门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葡萄球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1.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在我国城乡都有发生,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预 防食物中毒的重点之一
凡是食用有毒食物引起的,以急性过程为主 的疾病统称为食物中毒
特征
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爆发性。集体性爆发的食物中毒 在短期内很快形成发病高峰。
中毒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等胃肠炎症状为主。因为这些病人进食的是同一种中毒食品 ,病源相同,因此患者的临床症状相似,但由于个体差异, 其临床症状可能有些差异。
食物中毒与食源性 疾病
主要内容
• (一)食源性疾病
₪ 概念 ₪ 分类 ₪ 现状与管理
• (二)食物中毒
₪ 定义、特征和分类 ₪ 常见的食物中毒
一、食源性疾病 (food borne disease)
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 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感染性:食物污染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 菌等)和(或)其毒素、寄生虫或其虫 卵所引起的感染性疾患
食源性疾病的现状
食源性疾病是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 通过自然选择造成微生物变异产生新的病原体,对人类造成 新的威胁; • 新的知识和分析鉴定技术的建立,对原有的病原会有新的认 识,并发现新的病原体; • 生活方式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在家中吃饭而在餐馆中 进食; • 工业化产品的增长导致食物受污染的几率增大; • 旅游业的发展使食源性危害快速传播,众多人群受食源性疾 病爆发的威胁; • 食物的世界性贸易,使病原从一个地区快速播散至另一个地 区或国家,这给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带来新的挑战 • 食品安全问题可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食源性疾 病业已得到全世界的关注
法国发生的李斯特菌污染事件
预防食源性疾病
• 充分认识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 法制观念
• 认真落实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减少食品污染 • 防止从业人员带菌传播食源性疾病 • 向社会和消费者宣传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公民
的卫生意识
二、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
定义: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 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 传染性(不属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
• 1993年:美国发生肉类食品大肠杆菌中毒事件 • 1996年-至今:肆虐英国和欧洲的疯牛病 • 1997年和2001年:侵袭香港的禽流感
(6人死亡,12人感染,130万只鸡扑杀) • 1998年:席卷东南亚的猪脑炎 • 1999年:比利时的二恶英风波 • 1999年:欧洲可口可乐含有害物 • 2000年:日本,奶制品大肠杆菌事件
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 的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类有毒食物的人群,未吃者 不发病。
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停 止。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又迅速下降的趋势,无传染病流 行时的余波。
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中毒临床 表现一致的病源。
• 沙门氏菌是一种严重的食源性致病菌,可感染多种动物 • 临床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人通过被污染的食品,如牛
肉、禽肉、蛋、奶、或直接与动物接触而感染。 •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伴有肌肉酸痛、视觉模糊,
平均致死率4.1%。近来,因沙门氏菌对禽肉的污染而造 成的食物中毒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 • CDC估计美国每年因沙门氏菌感染的病例为18000例, 1000个病例的死因与沙门氏菌感染有关。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生物性病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是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食品的生物性污 染是最重要的食品卫生问题 化学性病原物:危害最严重的是化学农药、重金 属、多环芳烃类和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物,滥用 食品添加剂、植物生长促进剂也是食品化学污染 的重要因素 物理性病原物: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过程
食物中毒的分类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包括细菌性、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
我国爆发性食物中毒病原构成情况
11.0%
10.2%
微生物 农药及化学物 动植物 原因不明
39.9%
38.8% 1992-2001年全国食源性疾病发生原因的百分构成
(一) 细菌性食物中毒
指因摄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 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特点 ➢ 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 ➢全年皆可发生,多发生于夏秋季 ➢ 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 ➢ 主要为动物性食物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一、食物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后,在适宜的温度、 水分、酸碱度和营养条件下,微生物急剧大量 繁殖。大量活菌随食物进入人体,侵犯肠粘膜, 引起胃肠炎症状,称为感染性食物中毒。
中毒性: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食物以及动植物毒素 所致的急性或慢性中毒
范围
食物中毒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 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慢性退行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食物是食源性疾病暴发或流行过程中传播病原 体的媒介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食物中含有的致病 因子 摄入含致病因子的食物可引起感染性或中毒性 临床综合征
病原
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为具有鞭毛,能运动的革兰 氏阴性杆菌。沙门氏菌属种类很多,有2300多 种血清型。
➢ 沙门氏菌属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7℃, 在水中可生存2~3周
➢ 在粪便和冰水中生存1个月~2个月 ➢ 在冰冻土壤中可过冬 ➢ 在含盐12%~19%的咸肉中可存活75天 ➢ 沙门氏菌属在100℃时立即死亡 ➢ 70℃经5分钟,60℃经1小时可被杀死 ➢ 水经氯化消毒5分钟可杀灭其中的沙门氏菌 ➢ 沙门氏菌属不分解蛋白质,污染食品后无感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