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2000年,在江苏、安徽等地暴发的O157:H7食物中毒事件导 致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两万人。
感染O157:H7大肠杆菌的患者,轻者恶心,腹胀腹泻;重者脱 水,可发生酸中毒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病原 埃希菌属(Escherichia)俗称大肠杆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发酵乳糖及多种糖类,产酸产气 该菌属在自然界中生命力很强,能在土壤、水中存 活数月。加热60℃15-20min即可被杀灭
要求:肉块重量不超过2公斤,厚度不超过8厘米 持续煮沸3小时; 蛋类煮沸8~10分钟
2. 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
大肠埃希菌 常见于人、动物肠道内; 许多类型不致病,在肠道内有有益功能; 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中的; 症状为: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和呕吐。
世界上发生的有明确实验室诊断的大规模 O157: H7引起的食物中毒。
范围
食物中毒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食物中某些污染物引起的慢性中毒 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慢性退行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生物性病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是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是最重要的 食品卫生问题
化学性病原物:危害最严重的是化学农药、重金属、
10000的肉汤很快 就会腐败变 质。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制
感染型
(活菌感染)
繁殖
致病菌
毒素型
(毒素中毒)
混合型
发热、消化道炎症性反 应(充血、 水肿、出血、 糜烂等)
神经等全身中毒反应: 如呕吐、腹泻等。
1.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在我国城乡都有发生,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预 防食物中毒的重点之一
第六节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胡明月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一、食源性疾病 二、食物中毒 1、定义、特征、分类* 2、常见的食物中毒*
一、食源性疾病
WHO 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 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 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三个基本要素:
1 食物---- 传播疾病的媒介 2 食物中的病原体----- 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 3 临床特征----- 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1993年发生在美国,有 700多儿童感染,其中51 人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4人死亡。
1996年发生在日本,62所小学6295名小学生感染 O157:H7大肠埃希菌,其中 92例并发出血性结肠炎和 出血性尿毒症,数名学生死亡,之后迅速流行,波及日本 36个府县,患者总人数上万人。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临床表现
是否发病 取决于食入的菌量和身体的健康状况
随同食物吃进十万~十亿个沙门氏菌才会发病
健康状况较差的,发病率高,且症状重
分为:急性胃肠炎型 类霍乱型 类伤寒型 类感冒型 败血病型
潜伏期数小时至3天,一般12小时~24小时
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绿色水样便,有时有 恶臭,带脓血和黏液多数病人体温可达38℃以上, 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
病原
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为具有鞭毛,能运动的革兰 氏阴性杆菌。沙门氏菌属种类很多,有2300多 种血清型。
➢ 沙门氏菌属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7℃, 在水中可生存2~3周
➢ 在粪便和冰水中生存1个月~2个月 ➢ 在冰冻土壤中可过冬 ➢ 在含盐12%~19%的咸肉中可存活75天 ➢ 沙门氏菌属在100℃时立即死亡 ➢ 70℃经5分钟,60℃经1小时可被杀死 ➢ 水经氯化消毒5分钟可杀灭其中的沙门氏菌 ➢ 沙门氏菌属不分解蛋白质,污染食品后无感官性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定义:是指因摄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流行特征: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季节性明显,
多发生夏秋季;动物性食品是主要中毒食品。
❖中毒发生的原因(三个环节) :
1 食品被致病菌污染 2 食品中污染的致病菌有繁殖的机会 3 食用前未加热或未彻底加热
1个细菌
如(牛肠炎、猪霍乱) 二是宰后污染 :家畜在宰杀后其肌肉、内脏
接触粪便、污水、容器或带菌者 而污染沙门氏菌
➢蛋类可因家禽带菌而污染 ➢水产品可因水体污染而带菌 ➢带菌的牛羊所产的奶中亦可有大量沙门氏菌
案例:某市,“有毒”蛋糕导致100多人先后病倒
原因:工人在破壳打蛋过程中没有将鸡蛋外壳清洗消 毒,致使沙拉酱被沙门氏菌污染,被污染后的沙拉 酱存放又超过10小时,导致沙门氏菌大量繁殖。
病程3天~7天,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 防止污染 控制细菌繁殖 杀灭病原菌
控制沙门氏菌的病畜肉流入市场,宰前严格检疫
凡属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兽的肉 及内脏,一律禁止出售和食用
家庭与集体餐饮业,刀、菜墩、盆等要生熟分 开,防止污染
低温储藏食品是预防食物中毒的一项重要措施
为了彻底杀灭肉类中可能存在的沙门氏菌,应使 肉块深部温度至少达到80℃,并持续12分钟
多环芳烃类和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物,滥用食品添加剂、 植物生长促进剂也是食品化学污染的重要因素
物理性病原物: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过程
二、食物中毒
定义:摄入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 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 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 疾病。属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特征
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爆发性。集体性爆发的食物中毒 在短期内很快形成发病高峰。
中毒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
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 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停止食用有毒食品,发病很快 停止。 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中毒临 床表现一致的病源。
食物中毒的分类
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及其毒素食品中毒 ❖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
状的变化,应予注意
流行特点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多见于夏季中毒的食品 主要是动物性食品 如肉类(特别是病死畜禽肉)、蛋类、 家禽水产类和乳类
•沙门氏菌对禽类、生猪及其鲜肉制品的感染 率最高,蛋类、禽类肉制品和猪肉是人类感染 沙门氏菌病的主要渠道
沙门菌污染肉类食品的来源有两方面: 一是生前感染:家畜生前已感染沙门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