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

故选D。

2.蒙古包作为草原上一种特色民居,是适应内蒙古地区游牧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居,以木、毡为基本原料,同时,由各个部件组装而成,便于拆卸和组装,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①错;内蒙古地区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多暴雪天气,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一是有利于防止大雪封门,二是能够抵御严寒(与门口较小有关),②正确;冬季,该区域盛行西北风,且日出东南,所以门口朝向东南,既可以减少冬季风的影响,也能够获取更多的光照,③正确;蒙古包的门窗相对较少,最高点的天窗既能够改善采光条件,也能够起到通风作用,促进空气流通,④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门的中上部并没有开窗户并镶嵌玻璃,⑤错。

故选C。

3.各个季节的气候和牲畜的膘情不同,选择春、夏、秋、冬营地的条件也各不相同。

根据地形、不同季节的气候等条件选择牧地,每年在“春洼、夏岗、秋平、冬阳(或冬暖)”各地之间来回搬迁。

春季对牲畜是最为酷寒的季节,经过了寒冷、枯草、多雪的冬季,牲畜膘情大幅下降,抵抗能力减弱,因此春季要选择可以避免风雪灾害的草场,而内蒙古地区春季多大风,所以春季应选择避风地带,而不是向阳地,A错;夏天为了增加牲畜的肉膘,要选择在山阴、山丘等细嫩草场放牧,同时还要注意有山岗等以便乘凉,B正确;秋季为了增加牲畜的油膘,要选择在草质好、凉爽的草场,以增强牲畜的耐寒能力,秋季低洼地并不凉爽,C错;冬营地主要是为了保护牲畜安全过冬,要选择在山阳、避风地带,而不是平坦的地带,D错。

故选B。

台湾兰屿岛居民日夜与海共生。

岛上传统民居为独特的木石结构房——地下屋,这种房屋房顶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房体建在挖空的凹陷处,四周用石头垒成围墙,室内配有火堂。

下图示意兰屿岛位置及地下屋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兰屿岛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这里的“害”最主要是指A.地震B.风害C.暴雨D.风暴潮5.兰屿岛地下屋的突出优点类似于A.蒙古族蒙古包B.傣族竹楼C.福建土楼D.陕西窑洞6.地下屋室内火堂的主要作用是A.缓解阴暗潮湿B.提高冬季室温C.加热所需食品D.驱赶侵扰蚊虫【答案】4.B 5.D 6.A【解析】4.兰屿岛的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台风来时,风力大,破坏力强;台风过后,酷热难当。

当地达悟族人营造了这种“地窖式”民居,优点突出,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是当地人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

所以兰屿岛地下屋是为了躲避台风而建,故选B。

5.由上题分析可知,兰屿岛地下屋既可以躲避台风,又能够冬暖夏凉,类似于陕西窑洞,D对。

蒙古包是为了便于迁徙,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傣族竹楼是为了防潮湿,适应当地的湿热环境,土楼是为了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ABC错。

故选D。

6.由材料可知,地下屋一半建在地面以下,室内建有火堂,可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特点,A对。

该地纬度低,冬季气温不会很低,B错。

加热食品没有必要配备专门的火堂,C错。

火堂没有特殊的味道,不会驱赶蚊虫,D错。

故选A。

木刻楞选材自然,以原木相互搭接,并排列在一起垒原木时一般都垫上苔藓。

木刻楞房门大部分朝北开,留出南墙多开窗户,以增加采光面积;连着房门均修建一间门斗。

据专家研究,木刻楞有调节温度、水分和平衡情绪的作用,冬暖夏凉,被誉为“长寿木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木刻楞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可能是下列哪个民族的传统住宅A.鄂伦春族B.彝族C.维吾尔族D.高山族8.在木刻楞建设过程中,叠原木时原木间垫上苔藓的主要目的是A.填充绿色植被,覆盖墙面,增加建筑美感B.苔藓稍有湿气就生长,逐渐填满空隙,增强保暖效果C.通过苔藓吸收湿气,提高室内湿度D.利用苔藓特殊生物性状,起到防虫防蛀作用9.木刻楞一般会连着房门修建门斗,门斗的主要作用是A.可在其中设置信报箱、送奶箱,有利于提高住宅公共服务性能B.使住宅的立面造型更加富于变化,便于人们识别C.起到分隔、挡风、御寒等作用D.可以增加室内空间,增加阳光射入【答案】7.A 8.B 9.C【解析】7.木刻楞冬暖夏凉,结实耐用,是东北地区的典型民居,主要分布在鸭绿江流域,结合各少数民族分布可知,A正确;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B错;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地区,C错;高山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地区,D 错。

故选A。

8.木刻楞选材自然,以原木相互搭接,木刻楞房门大部分朝北开,留出南墙多开窗户,以增加采光面积,冬暖夏凉。

因其所处地理环境可知更加注重防寒保暖,苔藓稍有湿气就生长,逐渐填满空隙,增强保暖效果,并不是为了防止虫蛀,B正确,D错;增加建筑美感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应该减小室内湿度,C 错。

故选B。

9.木克楞就地选材建造方便,是当地人适应环境的产物。

其房门主要向北开,连接门斗可起到分割挡风御寒的作用,C正确;该住宅一般为私人住宅,并不会起到公共服务性能的作用,A错;该区域的民居均在连接房门处修建门斗,因此并不是为了便于人们识别,B错;房门主要朝向北开,而增加阳光摄入主要是南墙窗户所起的作用,D错。

故选C。

地坑院是豫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面上,窑洞内冬暖夏凉,院落四周的窑洞上方黄土层经常需要压实。

通常人们会在地坑院院心挖一深4~6米、直径1米的深井,以蓄积雨水。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的地坑院正在消失,遭废弃或填埋。

下图为该地区地坑院景观图。

据此完成10-12题。

10. 地坑院院心天井通常会栽种一颗树,其最主要目的是A. 美化环境B. 夏季遮荫C. 安全警示D. 保持水土111. 夏季地坑院窑洞内空气湿度很大是困扰住户的难题,原因是A. 窑洞雨水下渗B. 院心天井积水C. 窑洞内气温过高D. 窑洞内外温差大12. 大量地坑院遭废弃或填埋,原因最可能是A. 建筑技术进步B. 缓解耕地紧缺C. 交通用地不足D. 生活条件改善【答案】10. C 11. D 11. B【解析】10.种在坑里对美化环境作用不大。

地坑是凹在地下,种树遮阳挡雨、保持水土的作用不大;“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人们在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地坑院”的正中面栽种一棵大树,树冠露出可防外人跌入,起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11.豫西黄土高原降水较少,窑洞内冬暖夏凉,夏季窑内温度低,窑外温度高且有水井,水汽含量大,窑内外温差大;外面的热空气进入窑内遇冷凝结,使得窑内湿度增大。

12.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为缓解耕地紧缺,开始填埋地坑院。

建筑技术进步、交通用地不足、生活条件改善不是主要原因。

骑楼为底层沿街面后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其建筑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下图为骑楼建筑景观。

据此完成13-14题。

13. 下列地区中,最适宜修建骑楼的是A. 北美B. 东南亚C. 西亚D. 西欧14. 骑楼底层后退留出公共大行空间的主要目的是A. 为行人遮阳避雨B. 防御寒潮侵袭C. 减少蛇虫的影响D. 减轻风沙危害【答案】13. B 14. A【解析】13.从图中看出,骑楼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行走的长廊,该种设计的房屋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布局在类似印度这种气候湿热的地区。

北美、西欧、西亚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不需要修建骑楼。

第9题,东南亚地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降水量大,骑楼底部留出公共空间可以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

空间开阔,通风性好,无法抵御寒潮、沙尘暴和蛇虫。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

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 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A. 内蒙蒙古包B. 陕西窑洞C. 傣族竹楼D. 客家族土楼16. 土掌房反应的气候特点()A. 湿冷B. 湿热C. 干旱少雨D. 干热【答案】15. B 16. C【解析】15.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安装,故A错误;土掌房为平顶、墙体厚实,冬暖夏凉,与陕西窑洞效果类似,故B正确;傣家竹楼双层、尖顶,利于通风散热、防潮、排泄雨水,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C错误;而客家土楼为圆形围屋,是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利于防御,土掌房与其效果不同,故D错误;故选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