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1.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区别:设计速度起决定道路几何形状的基本依据的作用;而运行速度则是针对设计速度的不足,避免产生速度突变,保证汽车行驶的连续性而引入的,主要用于根据设计速度初定道路线形,通过测算模型计算路段运行速度,用速度差控制标准检查和修正线形,以修正后的运行速度为依据确定线路其他设计指标。

两者区别:设计速度是一个固定值,是控制极限指标,而运行速度是根据设计速度所得线形通过测算模型计算所得,用于控制非极限指标2.交通量、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三者的关系: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能承担车辆数的极限值。

服务水平时车辆在道路上运行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质量量度。

3.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和适用性:四种基本形式: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方格网式:每隔一定间距设置接近平行的干道,在干道之间再布设次要道路,形成方格棋盘状道路网。

特点是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简单交叉,多为十字形,个别为T形,交通组织简单便利;交通分散,不会造成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过重;车流重新分配灵活性大,车辆绕行方便;但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非直线系数高达1.2~1.41。

适用于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局部区域。

环形放射式:是由放射式道路和环状道路组成的道路网。

特点是能使市中心区与郊区、外围相邻各区间交通联系方便;道路有直有曲,易与地形相适应;非直线系数小,一般在1.1左右;但市中心地区交通压力大,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好,小范围使用会出现不规则街坊。

适用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干道系统。

自由式:道路弯曲自然、无一定规则几何形状的道路网。

特点是能充分利用地形使线形自然顺适、工程造价降低,但因路线曲折而使非直线系数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分散。

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大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局部区域。

混合式:是结合城市用地条件,采用前三种形式组合而成的道路网。

特点是能因地制宜,发扬前三种的优点,避免缺点,达到较好的效果。

适用于大、中城市的道路系统。

4.道路红线及其规划内容: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规划内容:(1)确定道路红线宽度;(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3)确定交叉口形式;(4)确定控制点坐标和高程。

5.道路设计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拟定修建原则、选定设计方案、计算工程数量和主要材料数量、提出施工方案、编制设计概算、提供文字说明及图表资料。

技术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通过科学试验、专题研究,加深勘探调查及分析比较,解决初步设计中未解决的问题,落实技术方案,计算工程数量,提出修正的施工方案,修正设计概算。

施工图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对审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具体设计,确定各项工程数量,提出文字说明和图表资料以及施工组织计划,并编制施工图预算,满足施工需求。

6.汽车行驶轨迹特征:(1)轨迹是连续的;(2)轨迹的曲率是连续的;(3)轨迹的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道路平面线形要素: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7.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1)极限最小半径:在特殊困难条件下不得已才使用的,一般不轻易采用。

(2)一般最小半径:在通常情况下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

(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较大时,离心力的影响较小,路面摩阻力课保证汽车有足够的稳定性,这时可不设超高,设置与直线段上相同的双向横坡路拱形式。

8.缓和曲线的作用:(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2)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3)超高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4)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确定其长度应考虑因素: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渐变率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大于等于三秒)。

9.汽车行驶阻力有:空气阻力、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

汽车的行驶条件:必要条件是具有足够的驱动力来克服各种行驶阻力;充分条件是驱动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

对路面的要求:宏观上要求路面平整而坚实,尽量减小滚动阻力,微观上又要求路面粗糙而不滑,以增大附着力。

10.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限定平均纵坡是为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限制及缓和坡段的规定,保证车辆安全顺适行驶。

合成坡度:是指道路纵坡和横坡的矢量和。

将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避免急弯和陡坡的不利组合,防止因合成坡度过大而引起该方向滑移,保证行车安全。

11.为何要设置爬坡车道,如何设置:爬坡车道是指设置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右侧供慢速车行驶的附加车道。

12.纵断面设计的方法步骤:(1)拉坡前的准备工作;(2)标注控制点位置;(3)试坡:主要是在已标出控制点和经济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标准、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情况,在这些点位间进行穿插和裁弯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线;(4)调整:试定纵坡后,将所定纵坡与选线时考虑的纵坡进行比较,两者应基本符合;(5)核对:根据调整后的直坡线,选择有控制作用的重点横断面,在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对应中桩的填挖高度;(6)定坡:经调整核对无误后即可定坡。

13.公路横断面的组成:整体式断面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以及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避险车道、变速车道等组成部分,而分离式断面不包括中间带。

不设分隔带的整体式断面包括行车道、路肩以及错车道等组成部分。

类型及其适用性:(1)单幅双车道,适用于二级、三级公路和一部分四级公路。

(2)双幅多车道,适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3)单车道,适用于地形困难的四级公路。

14.路肩的作用:(1)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

(2)供临时停车之用。

(3)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加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感,尤其在挖方路段,可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车事故。

(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

(5)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

15在确定超高过渡段长度时应考虑:16.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1)各级公路的每条车道均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其长度不小于停车视距的2倍。

17.平面线形设计的要点:(1)平面线形应直捷、流畅,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续。

(3)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4)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18.平、纵线形组合的原则及设计要点:原则(1)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实现,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保持线性技术指标在视觉和心理上的大小均衡。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设计要点:(1)直线与直坡线、直线与凹形竖曲线、直线与凸形竖曲线、平曲线与直坡线是常用的组合形式。

(2)平曲线与竖曲线宜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3)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均衡。

(4)要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19.简述平原区选线要点:(1)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2)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

(3)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4)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5)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6)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20.简述沿河线布设要点:主要解决河岸选择、高度选择和桥位选择三个问题。

(1)河岸选择一般应结合下列主要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决定: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积雪和冰冻地区的选岸;考虑居民点分布、城乡建设、工农业发展,并与其他交通、水利设施相配合。

(2)高度选择需掌握河谷特征,统筹规划纵断面设计:坡度受限地段应根据路线纵坡,尽量利用支沟和其他有利地形、地质条件适当展线;自由坡度地段可结合地形、水文及工程的需要,使路线适当起伏。

(3)桥位选择时应处理好桥位与路线的关系:在S形河段腰部跨河,以争取桥轴线与河流成较大交角;在河湾附近跨河,应注意河湾水流对桥的影响,应采取防护措施;顺直河段跨河,应处理好桥头引道线形。

21.简述越岭线布设要点:主要解决垭口选择、过岭高程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三个问题。

(1)垭口选择:垭口位置选择,垭口高程选择,垭口展线条件选择,垭口地质条件选择。

(2)过岭高程选择:浅挖低填,深挖垭口,隧道穿越。

(3)垭口两侧路线展线:展线布局,展线方式。

22.简述山脊线布设要点:主要解决控制垭口选择、侧坡选择和试坡布线。

23.简述丘陵区选线要点:(1)注意利用有利地形减少工程量。

(2)注意平、纵组合合理设计。

(3)注意少占耕地不占良田。

24.定线的方法,其特点和适用情况:分为纸上定线、现场定线和航测定线。

(1)纸上定线:工作对象是地形图,俯视范围大,控制点容易确定,平、纵线形及其组合可反复试线修改,可发挥定线组集体作用,数字地图的引用使设计更加方便,室内定线劳动强度小。

但定线需测大比例尺地形图,定线精度依赖于地形图的精度,纸上路线还需放到实地。

适用于各等级、各类地形条件的路线,对技术标准高,地形、地物复杂的路线必须采用纸上定线,以提高定线质量。

(2)现场定线:工作对象是现场实际地形,地形地物、山脉水系真实,线位精度高,不需要测大范围大比例尺地形图,只要设计人员肯下工夫、地形不复杂,经反复试线也能定出比较合适的路线。

适用于标准较低或地形、地物简单的路线。

(3)航测定线:工作对象是立体模型,可以把大量野外工作搬到室内来做,选线人员在相片或图纸上找出众多比较方案,从而提高选线质量。

该方法目前还未普及,只在路线方案研究中有时采用。

25.山岭区纸上定线的步骤及每一步要解决的问题:(1)定导向线:分析地形,找出各种可能的走法;放坡定坡度线;确定中间控制点。

(2)修正导向线:试定平面和纵断面;一次修正导向线;二次修正导向线。

(3)定线:定线是在二次修正导向线的基础上进行的,定线必须按照二次修正导向线上各特征点的性质和可活动范围,经过反复试线才能定出满足要求的中线。

26.道路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方式有:无优先交叉、主路优先交叉和信号控制交叉三种。

应用选择:(1)道路功能、等级、交通量有明显差别的两条道路相交,或交通量较大的T 形交叉,应采用主路优先交叉交通管理方式。

(2)主路优先交叉又分为停车让行控制和减速让行控制两种,其中若交叉口视距不良,无法满足减速让行视距三角形的交叉口应采用停车让行控制。

(3)相交道路的等级均低且交通量较小时,应采用无优先交叉交通管理方式。

(4)下述交叉应采用信号控制方式:1 2 3 4 5···27.道路平面交叉的类型、适用范围及设计时主要解决的问题:(1)加铺转角式:适用于车速低、交通量小、转弯车辆少的次要道路或地方道路,若斜交不大时,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