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重在文化建设

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重在文化建设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对方辩友的整篇立论都是基于一个前提(……那这样法制建设是不是成了一场法律运动而非法律改革了),我方认为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重在文化建设,这是基于我国自古提倡的文化共享和知识产权强调的私权神圣之间固有的矛盾而言的,任何制度、政策都应深植于文化之中,理由有三:
理论上,知识产权虽为私权,却并非绝对的财产私有权,它的可复制性使它易被侵犯,它的无形性又给发现并打击侵权造成了相当的困难,固然法律可以通过外在硬性的手段规制人们的行为,可撇开其高成本不谈,这种他律手段的被动性决定了依靠法制无法建立长效稳定的秩序。

而建立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维护知识产权的行动中来,只有把知识产权文化中“诚信守法”的理念渗透到每个相关主体的意识观念中,上升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才能从根源上杜绝侵权。

现实中,一方面,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还很薄弱,尽管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走过的路,可制度相对完善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依旧认为我拿了别人的电脑叫偷,用了盗版软件不叫偷,与其说是执法不严,不如说是法不责众,大部分民众没有形成尊重知识的文化认同,不正说明了文化建设的缺失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进入瓶颈期的短板吗?另一方面,我国只有1%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更少至万分之三,这既是创新能力也是创新意愿的不足,此时,只有加大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才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只有给创新一个宽松的文化氛围,达成全民崇尚并尊重创新的文化共识,才能增强人们的创新意愿。

最后,从价值层面来看,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应该是一个创新不断涌现、人人保护创新的秩序,而不仅仅是看见盗版打击盗版。

我们要的是人们基于文化之上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接纳和认可,而非恐惧和畏怕,因为“法律不应该是刻在铜板上而是刻在每个人心里的”,“诚信守法、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这十二个字,作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核心追求,不正是通往人们心灵的最佳途径吗?
综合以上观点,我方坚信良好的知识产权秩序重在文化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