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

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
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

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A
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

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

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另一个解释是,美国存在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美国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因此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缺乏农产品也可以理解
一种较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但具有较充裕的资本,还拥有较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

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

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

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通过严密的分析,俄林得出了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便贵,出口就不利。

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

规模生产的经济性要求生产规模大、批量大、标准化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差异化则要求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从而减少价格参照系,为生产者提供操纵价格的余地。

这种小批量、多品种意味着单位产品的成本比较高,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效果。

如果一国既希望获得规模经济效果,又希望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进行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能够扩大厂商的市场规模,因而大规模生产有了市场保障。

国际贸易将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分散到各国的市场上去,在每一国市场上表现为各种产品的小批量供应。

对于消费者来说,小批量的差异产品价格是比较低的,因而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

这种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差异产品的基础上的,因此只要各国之间产品有差异,无论这种差异表现为何种形式,都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