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共49张PPT)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共49张PPT)
文章品析
课文译注
课前必知
作者生平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古诗十九首》
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 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唐)李白
思考: 1、诗人在这次宴会上感受到哪些乐事? 2、从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3、你认为哪个句子或词语用的好?为什么?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光阴是百代的旅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人生漂浮不定,就像一场梦,能够欢乐的日子有多少呢?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原因有二:首先,这句话只用了几个字就体现了 春景的特色。“春”字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 象化了,让人仿佛感到春天的温暖,看到春天的多姿 多彩。春天地气上升,形成袅袅轻烟弥漫于空气中, 给自然景物披上一层轻纱。“景”字前着一“烟”字, 就展现了这一独特的画面。作者还把天地间的生罗万 象称为“文章”,也能给人以文采焕然、赏心悦目的 感受。
齐读---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唐)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 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 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 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 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 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 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 金谷酒数。
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之不
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这时东晋
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 奢侈享乐,文人多被迫害,意志消磨殆尽,清谈 玄理之风极盛。《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 一年李白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 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 有乐观的期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 因求假暂归 凭借) (假期)
良有以也
(确实)
良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优秀)
感我此言良久立 (很) 良庖岁更刀,割也 (好的,高明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美好的)
文言句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判断句 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状语后置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李白
从题目读到了哪些信息?
时间: 春夜 地点: 桃李园 人物: 李白和诸从弟 事件: 宴饮 文体: 序
注音解词
(1)、逆旅(nì ,迎接。) (2)、过客(旅客。) (3)、秉烛(bǐng,拿着,握着。) (4)、假 (借,引伸为提供。) (5)、序 (同“叙”,叙谈,畅谈。) (6)、琼筵(yán,古人席地坐的席。) (7)、羽觞(s琼筵以坐花,
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新的话题。摆出丰盛美好的宴席而坐 赏名花;
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
快速传递酒杯,醉倒在月光下。没有好的诗篇,
何伸雅怀?如诗不成,
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果写诗不成,
罚依金谷酒数。
就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是千古名 句,你认为她美在何处,试做简要分析。
七雅: 琴棋书画诗酒花
(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 叔称从伯叔。从弟就是堂弟或族弟的意思。 但唐代风气喜联宗,凡同姓即结为兄弟叔侄 等,所谓从弟未必真有血缘关系。
二、解 题
★春夜宴诸从弟桃花园序
*时间 : 春夜 *人物 : 诗人与从弟 *事件: 宴饮 *地点: 桃李园 * 序:一种文体,本文属宴集序。 题意: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花园宴请各位堂弟所 作的序文。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初看,似乎思想境界 不高,但细读之下,却发现这句不过是为了引出下文, 其中的“欢”字,为全文奠定了基调。“况”字下, 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快乐,高雅的格调, 优美的意境。所以,不但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还能 让我们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热爱 自然,热爱人生。
—— 曹丕《与吴质书》
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 (序,通“叙”) 古今异义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文章:古义, 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文中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 形象、色彩、声音等。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词类活用
(1)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动词作名词,诗歌) (2)幽赏未已 (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成语
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泛指家庭的乐趣。 秉烛夜游: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金谷酒数:罚酒三斗的隐语。后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
听读---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唐)李白
思考: 1、诗人在这次宴会上感受到哪些乐事? 2、从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3、你认为哪个句子或词语用的好?为什么?
其次,这两个句子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阳 春”是多情的,她用美丽的“烟景”来召唤我;那 “大块”也是有情的,她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
2、为什么对此次“夜宴”如此动情?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
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短 暂,要及时行乐。 (2)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秉烛夜 游,古人有先例。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景召唤,对自然的热爱。
李白其诗:
(1)“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韩愈《调张籍》 (2)“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春日忆李白》 (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安石《苕溪渔隐丛话》 (5)“唐三百年一人”——李攀龙《唐诗选序》
3、文中哪个字可以概括这场宴会的气氛?
共叙天伦 之乐
高谈幽赏 之乐
乐
狂欢宴饮 之乐 赋诗罚酒 之乐
文章品析
课文译注
课前必知
作者生平
作者在这次宴会上感受到哪些乐事?从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与群季相聚咏歌
B. 欣赏美景,高谈阔论 C. 痛饮狂欢 D. 相约赋诗
四 美 并
情感:对人生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自然美景的陶醉。
是否表 现了一种消 极思想?
《古文观止》的编者评价说:
“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
与世俗浪游者迥别。”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
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 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 丘墟。 ——《滕王阁序》
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 《金谷诗序》 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 ——《游斜川诗序》
同是诗序,本文与《兰亭集序》 情感上有怎样的不同? 《兰亭集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是 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因时代、处境不同而情感有 异。东晋偏安江左36年,权贵无心北伐,只图享 乐。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 《兰亭集序》里王羲之于生命的无常感悟更多。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写于开元盛世他 33岁时。虽无仕进,但游历山水,对家国都有乐 观的期望。王羲之感慨时过境迁后,游赏之乐便 成陈迹,生命太过短暂。李白似未涉太多人生风 雨,而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人生短 暂,才更应爱惜时光,珍视生命。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政治迫害严重,世人 普遍存在消极感伤的特点,他感慨时过境迁,欢 乐和生命的短暂,因此有“岂不痛哉”“悲夫” 的感叹。
李白这篇序中也出现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但“欢乐”仍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令人 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自 然美景的陶醉,这与李白洒脱、乐观的性格分不 开。王羲之文低沉清幽,李白文高亢明朗。
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而在这短暂的人生中
又那么多难料的苦闷,逃不开的琐屑,躲闪 不及的尴尬,生而有情,生而必死的人们无 法不对此产生悲感,但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 所言,人永恒地处在沉沦与上升的矛盾之中, 而“超越”的冲动和由此决定的行为永远是 人类全体的主流。而我们作为后人,从这篇 散文中又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畅所 欲言。
李白其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 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 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
最高雅: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最得意: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最失意: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最愁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最霉气: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文章品析
课文译注
课前必知
作者生平
一、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人生不过一场梦而已,
欢乐时光又有多少呢?今夜
正乐,当然应宴饮作诗,以 恣欢乐了。
二、古人秉烛,我辈夜宴
这里宕开一笔,借古人之行 为说自己之行为。古人夜宴是有 原因的,那么自己夜宴也是有原 因的。 不直接说自己,而说古人, 着实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