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中药炮制学第一章绪论

1中药炮制学第一章绪论

4.地方特色的《炮制规范》:全国各省、市、自治 区、直辖市大多制订了具有具有传统性、地域性、 经验性的中药炮制地方标准,作为各地饮片生产、 经销部门的执行依据。
33
《药典》与《炮制规范》对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 起到指导监督作用。
在炮制生产中逐步推行机械化,实行规范化生产。 2007年12月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
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临床或制剂生产 使用的药品。
中医用药的特点:复方& 炮制 饮片 VS 成药:饮片更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加
减的要求,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中药行业三大支柱: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4
2.中药炮制学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
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传统质量标准客观化、数据化
色泽:标准品系列、标准色度盘、浸出液色度检测; 气味:电子鼻、气相色谱
增补新的质量标准
基础:杂质限度、浸出物限量、有毒/有效成分、重金 属含量、农药残留量
特色:制炭得率、发酵黄曲霉限量等
多指标综合评价:
饮片外观、色泽、气味、性状、组织粉末; 理化鉴定、水分、灰分、浸出物、药效成分、毒性成分; 农药残留量、重金属残留量、溶剂残留量、辅料残留量。
《种杏仙方》4卷(1577)、 《万病回春》8卷(1587)、 明·李时珍《本草《纲复目明》眼:方18外92科种神药验,全33书0种》有6卷“修 (1591)、《云林神彀》 治”,20多种炮制(方15法91。)、《鲁府禁方》4卷 明龚廷贤(明朝内((府1156大9145御))医、、)《《小寿《儿世寿推保世拿元保》方元1脉0》卷全:书对》 炮制方法理论进3行卷论(述16:04“)炒。以缓其性,泡以剖
炮制也进入整理提高的新时期。 从50年代起,各地着手整理分散的炮制经验,如
《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并开始建立中药饮片厂。 50年代末,中央和地方开始建立中医药学校,组
织编写了《中药炮制学》教材,培养炮制人才。
“八五”、“九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 药物和中药现代化”——30/50种中药饮片炮制工 艺和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二)金、元、明时期(1280-1644)——中药炮制工 艺与理论的完善
金元时期,重视
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 炮制辅料的作用 总结各类炮制方法的作用
经明代的进一步系统整理,逐渐形成了传统的中 药炮制理论。
元·李东垣《用药法象》:“黄芩、 黄连、黄檗、 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借酒 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 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 气……。”
《礼纬·含文嘉》:“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 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诗经·小雅· 瓠叶传》:“坑(抗)火曰炙。” 《说文》:“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
毛炙之也。” 《礼记·内则》:“涂之以谨涂,炮之。”孙希旦集解:
宋·《证类本草》保存《雷公炮炙论》等炮制资料。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凡有修合,依法炮
制”专章讨论炮制技术,并将其作为法定制药技术标 准的组成部分,收录了185种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逐 渐注意炮制后性味功效的变化。
先秦至宋代炮制的发展: 形成系统的炮制原则 形成完整的炮制技术及要求
“裹物而烧之谓之炮。”
3.酒的发明与应用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 酒:重要的炮制辅料、制药溶媒。 历史久远:
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发展于新石器时代; 广泛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甲骨文“鬯” chàng ——芳香
性的药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供祭祖用。
直接用酒或用药酒医病 意义:
丰富了用药经验 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产生了辅料制法。
4. 唐、宋为炮制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立法 唐·《新修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收载多
种炮制方法。如煨、煅、燔、炒、蒸、煮、作糵 niè 、作曲、作豉等。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内容。 宋·王怀隐《圣惠方》:“凡合和汤药,务必精专, 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治合度,分两无差,用 得其宜,病无不愈。……炮炙失其体性,筛罗粗 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
理论: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科技。如炭药止血、延胡索 醋制增强止痛作用。
工艺:原理清楚,可改进工艺。如川、草乌等。 规格、标准:没有全国统一炮制规范,三级标准相互矛盾。 方向:现代化、机械化、程控化。
二、中药炮制学的
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左右):砂锅、陶罐 为早期中药炮制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蒸制法 煮制法 煅制法 存放中药汤剂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
时期。 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炮制通则”专篇。 炮制通则中,按炮制操作顺序分为净制,切制和炮
制;在炮制中又分为17种炮制方法。 2.《全国中药炮制规范》:颁布于1988年,作为暂
行的部颁标准,但未真正实行。
32
3.《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 1994年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对饮片的外观、片型、净度、 水分等加以规定。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大抵血热则行,血冷 则凝……见黑则止。”提出炭药止血理论。
系统理论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资水火”:
“凡药制造, 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 味反失。
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 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 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 余外制虽多端,总不离此二者。
“女子,取三歳陈藿,蒸而取其汁,囗而饮之”。 药物作用,如“止血出者燔(fán)发” 。
2. 汉代炮制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若有
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阴 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 并各有法。”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 “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记载方法有蒸、炒、 炙等30余种。提出炮制要求。
依法炮制: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
国家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1.12.1执行)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
检验的基本法规,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按照以上有
关规定执行。
31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国家级的炮制标准。 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
中药炮制学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一、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
1.中药炮制
古今名称:
史:炮炙、修治、修事、修制
今:炮炙、 炮制
炮制:制备中药饮片的传统制药技术。
炮: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2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药物 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
“十一五”:10种炮制共性技术和相关设备研 究。
“十二五”:中药炮制技术规范研究,包括药典 有毒中药的现代毒理学研究,以标准引领中药国 际化。
“十三五”:“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制定60 种中成药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和优质产品标准。制 定100种常用饮片全程质量控制和等级标准。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3. 南北朝对炮制技术的归纳总结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炮制原则、炮制技术
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如“凡汤中用完 物皆擘bāi破”,“诸虫先微炙”,“诸石皆细捣”, “阿胶,炙令通体沸起”,将“㕮咀”改为切制等。 刘宋·雷敩xiào《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 验撰写而成的。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 制)专著。所载方法有:蒸、煮、炒、炙、焙、 炮、 煅、浸、飞、炼、露等。
清·张仲岩《修事指南》:
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收录药物232种。 “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
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秋石制抑阳而养阴, 枸杞汤制抑阴而养阳……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 之性。”
(四)现代(1912—) 1912-1949发展的停滞时期 1949…为振兴、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中药
系统理论
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 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 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
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 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
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心除烦……大概具陈,初学熟玩”
研究中药炮制原理及理论 改进炮制工艺 制定饮片质量标准
1.研究炮制原理及理论 炮制原理研究:理化变化→药理作用改变→临床意
义→评价工艺。如:
醋制延胡索、煮川乌、草乌、附子
炮制理论研究,如:
炒炭止血——红见黑止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等
2.改进炮制工艺
工艺原理不明、手工作坊→科学化、机械化、规模 化、自动化、智能化。
34
三、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医药理论——理论指导 生药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质控 制剂、调剂等——应用 新知识、新技术——中药炮制学是不断创新发展
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