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炮制 第一章 绪论

中药炮制 第一章 绪论


东汉张仲景《金匮玉函经》
“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 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或须花实,依方拣 采,治削,极令净洁” ,证明早在秦汉时期 医家就很重视药用部位的择取。 另有“凡 咀药,欲如大豆,粗则药力不 尽”,说明当时已认识到切制对药效的影响。
重视毒剧药物的炮制和应用。
《金匮玉函经》中半夏“令水清滑尽,洗不 熟有毒”; 《伤寒论》中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巴 豆“去皮心,熬黑”等
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说文解字》:“炮,毛炙肉也”, “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炮炙、修治、修制、修事、修合、依法炮制、 遵古炮炙 《本草纲目》有“修治”专项 《雷公炮炙论》 《修事指南》
从历代有关资料来看
多用“炮制”和“炮炙”两词。现代多用 “炮制”一词,保持炮制的原意,而又能较广 泛的包括药物的加工技术。
在炮制技术上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五倍子”条下所载的 “百药煎”的制备方法,实际上就是没食子 酸的制法,比瑞典药学家舍勒氏制备没食子 酸的工作早二百多年。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 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 目。
全书记载炮制方法近20类,其中多数制法, 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 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 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其特点:
1.集前人炮制经验之大成,形成了炮制学学科; 2. 炮制方法多样,分类详细; 3. 大量应用辅料,并以药汁为辅料制药;强调“辅 料有量,炮制有时”的观点。 4. 炼丹术的发展促进了煅法
引录《雷公炮炙论》 民国,张骥189 王兴法 268 尚志均 300
失传后,大部分收集于《证类本草》以“雷公云”的标题
四、学科发展目标
继承 创新 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中药炮制传统工艺的 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探讨 炮制机理,不断改进炮制工艺及其设备,制 定科学、合理的中药炮制品质量标准,使中 药炮制的理论和工艺日臻完善,并以此推动 中药学科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发展
中药炮制学 Process of TCM
主讲:王延年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 任务; 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概况;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有关法规。
第一节 中药炮制学的学科内涵与任 务
一、中药炮制学的学科内涵 中医临床使用的药物都是炮制后的中药饮片 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 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药与一般天 然药物的显著区别之一。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
刘若金著《本草述》,收载有关炮制的药物 300多种
张仲岩《修事指南》是我国第三 部中药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 各种炮制方法 “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 准而病症无验也”。

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所发挥
提出:“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 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等炮制作用。
科学合理的 饮片质量标准 (客观指标)
4.继承创新,促进学科发展 已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手 段及其研究成果的渗入,已为中药炮制学科 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中药炮制学与其他学科的关 系
1.与中医药信息学的关系:中药炮制学科的 发展必须借助中医药信息学平台。 2.与中药资源学的关系:GAP 3.与中药化学的关系 。 4.与中药药理学的关系 5.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 主体的科学技术体系。
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
对药物提出“细切”的要求
咀→切制 黄连去须毛, 石韦刮去毛, 羚羊角镑刮作屑用, 阿胶炙使通体沸起。
唐宋时期的官修药典和方书
如唐代《新修本草》
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人编纂,在药物项下收载了炮制 工艺的内容。 记载了炼、烧、熬、煮、煨、炒、炙、煅、燔、蒸 等和玉石、丹砂、矾石等矿物药的炮制方法 还增加了作糵、作曲、作豉、芒硝提净等新方法。 对辅料也作了规定,如“唯米酒入药”等。
强调了药物生熟炮制,“并各有 法”,标志着炮制理论萌芽。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记载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
南北朝刘宋时代
雷敩《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 部中药炮制专著。
全书载药300多种,系统论述了药物的实际炮 制操作方法
标志着中药炮制从实践形成理论。
炮制方法
净制操作:拣、去甲土、去粗皮、去节并沫、揩、 拭、刷、刮、削、剥等 切制操作:切、锉、擘、捶、捣、研、杵、磨、水 飞 干燥方法:拭干、阴干、风干、晒干、焙干、炙干、 蒸干 水、火制法:浸、煮、煎、拣、炒、熬、炙、焙、 炮、煅等 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 浸、药汁制等法,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药物。
2.改进和规范炮制工艺
不同地区对同一药物的炮制方法不尽相同, 缺乏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 对保证饮片质量和临床疗效也极为不利 研究并改进炮制工艺,使之科学化、规范化, 并提高其自动化水平 饮片生产由手工操作发展成为GMP规范的工 业化生产。
3.制定科学合理的饮片质量标准
外观或 一般指标
到了秦汉时期 ,中药炮制技术已有 较大的发展。
理论方面,中药炮制的原则和炮制目的 已经初步建立
《神农本草经》序录: “凡此七情,合和视 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 勿合用也”。 是当时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制的解释。
《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学专著 炼-硝石 熬-露蜂房 烧-贝壳 酒煮-刺猬皮 蒸-桑螵蛸。
明代在炮制理论上有显著的建树。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
将炮制方法分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大 类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 资水火”中指出: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 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 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 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 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 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 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 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宋以前 贡献
1、零星炮制方法→炮制通则 2、增加大量新的炮制方法和技术
2、炮制工艺和理论的发展、完善时 期(元、明、清时期) 金元时期,张元素、李东垣、王好 古、朱丹溪等均特别重视药物炮制 前后的不同应用,明代又进一步系 统整理,便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 理论。
李杲《用药心法》
黄芩、黄连、黄檗、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 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 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 在下生用; 大凡生升熟降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 原始社会。
原始人用水洗、 咀和劈块的简单加工方法, 这是中药炮制的起源。
火的使用
用火处理加工药物,这对降低药物 的毒副作用和提高药物性能有着重 要的意义。
酒的使用
夏禹时期的仪狄造酒,为以后的酒 洗、酒炙、酒煮等炮制方法提供了 物质前提。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 劣性-----燥性、偏性 、毒性 米泔制去燥性和中, 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 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 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 陈壁土-----多年东 壁土 ,补中焦脾胃之气

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 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 渍曝----浸渍,晾晒 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有剜去瓤免胀, 有抽去心除烦……”。远志
《新修本草》
作蘖、作曲、大豆黄卷 芒硝净提
辅料:提出唯米酒入药
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 等都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
宋代《太平圣惠方》
《和剂局方》专章讨论炮制 《证类本草》辑录宋以前诸家本草及炮制方 法 《苏沈良方》炼制秋石,……..最早用皂苷法 提取性激素结晶
二 、中药炮制的发展
三个历史时期 1、中药炮制工艺和炮制基本理论的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 1279年) 2、炮制工艺和理论的发展、完善时期(元、 明、清时期——1280年至1911年) 3、炮制振兴、发展时期(现代——1911年 以后)
1、炮制工艺和炮制基本理论的形成 时期(春秋~宋)
缪希雍《炮炙大法》
是我国第二部中药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 物的炮制方法, “自为阐发,以益前人所未 逮。”
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炮、火监、煿、 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 摋、日煞、曝、露十七种方法,即称雷公炮 炙十七法。
可以说,明代是中药炮制大总结 的时期。
总之,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 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 制理论形成时期。
中药炮制学: 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 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 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极具发展前景的综合性应 用学科。
二、中药炮制学的任务
1. 探讨中药炮制机理 是中药炮制学科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药炮制的机理进行 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将中药炮制的理论提 升至现代科学的高度,使之更趋完善,这是 中药炮制学科的重要任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加以提 高”, 1988年卫生部组织编写了《全国中药炮制规 范》
国家药典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 制通则”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酒制升提-----借酒力以上腾 , 如 :黄连 生品 :入心经 酒黄连:清上焦热
姜制发散----温散作用。 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 1、引药入肾经 2、咸能软坚 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 1、引药入肝经 2、增强 止痛作用,如 延胡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