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菌痢
诊断
• 2-7岁,夏季突然高热,反复惊厥、昏迷、 嗜睡、休克等,应高度考虑中毒型菌痢, 可用肛拭子或灌肠取粪便镜检,有大量脓 细胞和红细胞可初步确诊。 • 本病应与高物理、药物或亚冬眠疗法。 惊厥不止,可用地西泮0.3mg/kg,静脉注 射,最大不超过10mg。或用水合氯醛4060mg/kg保留灌肠;或肌注苯巴比妥510mg/kg。
临床表现
• 潜伏期:1-2天,短着数小时。
• 表现:起病急、发展快,高热可大于40.0℃, 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肠道症 状可不明显,甚至无腹痛与腹泻,也有在 发热、排便2-3天后才发现中毒型。
分型
• 休克型(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主要表 现为感染性休克。 • 脑型(脑微循环障碍):因脑缺氧、水肿 而反复惊厥、昏迷和呼吸衰竭。早期有嗜 睡、呕吐、头痛、血压偏高,心率相对缓 慢→病情迅速进展→很快进入昏迷、频繁 惊厥、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呼 吸深浅不均。
• 感染性休克:抗感染、扩容、纠酸及改善 微循环。
治疗
• 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给氧,首选20% 甘露醇降颅内压,剂量为每次0.5-1g/kg静 脉注射,每6-8小时一次,疗程3-5天,或与 利尿剂交替使用。可短期推地塞米松,若 呼吸衰竭则尽早上呼吸机。 • 抗菌治疗:头孢曲松、头孢拍通舒巴坦, 也可用阿米卡星或碳青霉烯类
中毒型菌痢
定义
• 中毒型菌痢: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 • 特点: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 睡、迅速出现休克(?)、昏迷,病死率 高。 • 年龄特点:多见于2-7岁 • 季节特点:夏季气温高时多见。
病因及机制
• 病原体:为痢疾杆菌,我国以福氏志贺菌 多见。 • 机制:志贺杆菌毒素→肠壁血管入学→发 热、毒血症及急性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痉 挛及通透性增加)→脑水肿、脑疝→昏迷、 抽搐及呼吸衰竭。
分型
• 肺型(肺微循环障碍):又呼吸窘迫型, 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病情危重,病死率 高。
• 混合型:上述两型或三型先后出现。
实验室检查
• 大便常规:病初可正常,以后可出现粘液 脓血便,镜检可见成堆脓细胞、红细胞 • 大便培养:痢疾杆菌 • 外周血象:白细胞数增多(10-20×109), 中性粒细胞为主,并见核左移,当DIC时血 小板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