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名词1、生物工程:应用生物科学的理论、方法,按照人们设计的蓝图,改良加工生物或用生物及其制备物作为加工原料,以提供所需生物制品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2、第二代生物工程:以纯种微生物发酵工艺为标志的生物技术。
3第三代生物工程:以基因工程诞生为标志的生物技术。
4、基因工程:指在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病毒、质粒或其它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之掺入到原先没有这类分子寄生的细胞内,而能持续稳定地繁殖,并通过工程化为人类提供有用产品及服务的技术。
5、分子克隆:在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设计的蓝图对基因进行人工操作的技术。
6、载体: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工具即载体。
7、质粒:在细菌细胞内作为与宿主染色体有别的复制子而进行复制,并且在细胞分裂时能恒定地传递给子代细胞的独立遗传因子。
8、基因文库: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某生物的全部基因几乎都制备成克隆细胞系,这一组克隆的总全(无性繁殖系)叫该生物的基因文库。
9、感受态:就是细菌吸收转化因子(周围环境中的DNA 分子)生理状态。
10、转化:就是将携带某种遗传信息的DNA 分子引入宿主细胞;通过DNA 之间同源重组作用,获得具有新遗传信息并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的过程。
11、转导:通过噬菌体或病毒的感染作用将一个细胞的遗传信息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的过程。
12、基因表达:指结构基因在生物体中的转录、翻译以及所有加工过程。
13、微细胞:是某些细菌的突变株在生长期间产生的一类微小的圆形的无核细胞,它具细胞壁及细胞膜、核糖体及能量产生系统,但不含有染色体DNA 。
14、HBsAg :即乙肝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包被的抗原。
15、微生物:指一切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16、病毒:一类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营独立生活的微生物。
17、培养基: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各种代谢产物所需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18、氮源:是指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的氮素营养物质。
19、生长因素:指某些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某些微量有机化合物。
20、防腐:一种抑菌作用,使物体内外的微生物暂时处于不生长,不繁殖但又未死亡的状态。
21、消毒:杀死或消除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措施。
22、灭菌:用物理或化学因子,使存在于物体内外的所有生活微生物,永久性地丧失其生活力,包括最耐热的芽孢。
23、死亡:对微生物而言,不可逆地丧失了生长繁殖的能力,即使再放到合适的环境中也不再繁殖。
24、干热灭菌:指的高温条件下,微生物细胞内的各种与温度有关的化学反应速度增加,使微生物的致死率迅速增高的过程。
25、自然选育:根据菌种自发突变而进行的菌种筛选的过程。
26、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指用人工方法强制两个亲本细胞发生融合,从而可能导致遗传重组,产生新型的遗传后代的技术。
27、基因工程育种:指用人工方法在离体条件下得到所需的外源基因,然后把这个外源基因连在载体DNA 上,并引入受体细胞,从而可使受体细胞获得外源基因的遗传信息,并进行正常的复制,表达和遗传。
28、分批补料培养法:在分批式操作基础上,不全部取出反应系,剩余部分重新补充新的营养成分,再按分批式操作的方式进行的培养方法。
29、种子制备:指将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的孢子或菌体转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大量繁殖成菌丝或菌体的过程。
30、平板培养法:分散的植物细胞接种于含薄层固体培养基器皿内培养的方法。
31、细胞突变:指遗传物质在一级结构上发生永久而能遗传的变化。
32、复苏:深冻冷藏细胞经化冻再培养的过程。
33、植物原生质体:除去纤维素外壁且具有生活力的裸体植物细胞。
34、遗传互补筛选法:利用每一亲本贡献一个功能正常等位基因,纠正另一亲本的缺陷,令杂种细胞表现正常功能的原理选择杂种细胞的方法。
35、抗性互补筛选法:利用亲本原生质体对抗生素、除草剂及其它有毒物质抗性差异选择杂种细胞的方法。
36、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在人工控制下高密度大量培养有益植物细胞即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37、动物细胞工程:根据细胞生物学及工程学原理定向改造动物细胞遗传性、创造新物种,通过工程化为人类提供名贵药品服务的技术,称为动物细胞工程。
38、细胞块培养法:将动物组织切成直径1~2mm 小块,进行培养的方法,称为组织块培养法。
39、细胞单层培养法:动物组织块经消化分散成单个细胞或细胞团块后,粘附于培养容器表面培养成新生细胞单层的培养法,称为细胞单层培养法。
40、动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在外力作用下,令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源细胞合并为一个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动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41、核体:细胞核连同其外表薄层细胞质构成的颗粒称为核体。
42、胞质体:不具有细胞核的细胞称为胞质体。
43、微核杂种细胞:按完整细胞之间的融合方式,将微核与另一完整细胞融合,使后者获得另一种细胞中的若干个染色体,所获融合子称为微核杂种细胞。
44、抗药性筛选系统:利用生物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差异筛选杂种细胞的方法。
45、营养缺陷型细胞:在一些营养物质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因此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有机成分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细胞。
46、营养互补选择法:利用两种亲本细胞营养互补作用原理筛选杂种细胞的方法称为营养互补选择法。
47、杂交瘤技术:骨髓瘤细胞与免疫淋巴细胞融合制备的杂种细胞称为杂合瘤。
48、微载体培养法:将细胞吸附于微载体表面的培养方法。
49、酶工程:应用酶的特异性催化功能并通过工程化为人类生产有用产品及提供有益服务的技术为酶工程。
50、酶:生物体内具有特殊催化功能的蛋白质称为酶。
51、固定化细胞:被限制或定位于特定空间位置的细胞称为固定化细胞。
52、载体结合法:将细胞悬浮液直接与水不溶性载体相结合的固定化方法。
53、包埋法:将细胞定位于凝胶网格内的技术称为包埋法。
54、偶联效率:偶联固定化反应过程中载体结合蛋白质的能力称为偶联效率。
55、酶活力:酶类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力。
56、固定化反应的酶活力回收率:固定酶所显示的活力与加入偶联液中酶总活力的比值称为固定化反应的酶活力回收率。
57、酶试剂盒:将酶、反应试剂、稳定剂、激活剂、填充剂、及缓冲剂等配成检测用的混合制剂称酶试剂盒。
58、细胞因子:是人类或动物的各类细胞分泌的具有多样生物活性的因子,是可溶性物质,是一组不均一的蛋白质分子,能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59、白细胞介素:由白细胞或其它体细胞产生的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和介导作用的因子。
60、IL-10:由TH2细胞产生,能抑制TH1细胞合成细胞因子的能力,是一种糖蛋白。
61、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种由巨噬细胞分泌能产生细胞毒,使肿瘤细胞溶解的因子。
62、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
63、集落刺激因子:CSF 为一组糖蛋白物质,由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自然产生,有刺激红细胞系以外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64、超诱导:是指细胞在某种大分子合成抑制物的适当作用下,诱生蛋白合成增加的现象。
65、生物反应调节剂:是生物体体内的某些细胞和某些分子,它们既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应答的效应机制,也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因素。
非重点名词66、第一代生物工程:以非纯种微生物自然发酵工艺为标志的生物技术。
67、科斯质粒:一种由人工构建的含有λ噬菌体粘性末端及质粒复制子的杂种质粒。
68、酶促合成法:以某一目的基因的mRNA 为模板,用逆转录酶合成其互补DNA ,再进而合成双链DNA 的方法。
69、体外重组:就是将目的DNA 分子与载体DNA 在DNA 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成重组DNA 分子。
70、hGH :是人脑下垂体前叶分泌的由19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类激素,分子量为22KD ,可促进人及动物的生长。
71、微生物工程:在应用微生物中,所有通过微生物培养而生产的对人类有益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技术。
72、碳源:凡是用于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素的营养物质。
73、诱变育种:指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微生物细胞,使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结构上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微生物遗传性状的改变,根据育种的目的要求,挑选出有价值的变异菌株的技术。
74、植物细胞工程:根据生物学原理及工程学原理定向改造植物细胞遗传性,利用植物细胞为人类生产名贵药品提供服务的技术。
75、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人工供给营养物质及生长因子,令离体植物细胞生长繁殖的方法。
76、悬浮培养法:游离植物细胞悬浮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方法。
77、直接筛选法:利用选择条件下细胞突变体可优先生长的新表型或感观上可测定的差异进行选择的方法。
78、植物细胞融合: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令两个或两个以上植物细胞合并成一个多核细胞的过程。
79、微室培养法:此为悬浮单细胞接种于凹玻片或玻璃环与盖玻片组成的微室内固体培养基中的培养方法。
80、利用生长特性筛选法:利用原生质体对培养基成分要求与反应的差异选择杂种细胞的方法称为利用生长特性筛选法。
81、半连续培养法:在反应器中投料和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培养液和新鲜培养液进行交换的培养方法,称为半连续培养法。
82、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人工供给营养物质及生长因子,使离体动物细胞或组织生长繁殖的方法,称为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83、单细胞分离培养:动物组织分散后,将其单个细胞培养成纯系细胞集群的技术,称之为单细胞分离培养。
84、确立细胞株:正常细胞在移植继代过程中,有些细胞增殖力突然增强,在特定条件下可无限繁殖,与初代细胞相比,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病毒敏感性,抗原性及染色体结构均发生变化,具有致癌性,这些细胞称为确立细胞株。
85、杂合瘤:骨髓瘤细胞与免疫淋巴细胞融合制备的杂种细胞称为杂合瘤。
86、固定化酶:限制或定位于特定空间位置的酶称为固定化酶。
87、酶比活:指每毫克酶蛋白所表现的活力。
88、IL-3:即白细胞介素3,由激活的T 淋巴细胞产生,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各系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进和维持肥大细胞的增殖,增殖中性粒细胞、酸性粒细胞的活性,促进NK 细胞杀伤实体瘤的活性。
89、IL-12:是由B 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分子量为75KD 的糖蛋白,其主要作用是促进PHA 活化的PBMC 增殖以及亚适剂量IL-2协同促进作用。
重点知识2、在现代生物工程中,基因工程是定向改造生物遗传性的主导性技术。
3、现代生物工程根据操作对象及目的,可分为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
4、细胞融合是改造生物遗传性的重要途径。
5、原始生物工程以非纯种微生物自然发酵工艺为标志。
6、近代生物工程是采用纯种微生物的发酵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