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古城区河道的历史变迁

苏州古城区河道的历史变迁

苏州古城区河道的历史变迁
苏州市北枕长江,西临太湖,东连吴淞江,南达杭嘉湖。

运河绕城而行,水运发达,物产丰富。

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斯城,凿斯水”,营建阖闾大城开始,苏州城市河道就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盘门外城河
经过一代代人千百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至唐宋时,苏州古城内河道体系就已相当完备。

这从唐代诗人咏唱苏州的诗篇中能得到有力的佐证。

白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反映了唐朝时期苏州河道“河如缎带,桥似繁星”的盛况。

据宋《平江图》测算,当时城内河道长达82公里,除内城河一环外,有主干河道横河14条,直河6条,尤以城北河道最为密集,整个城区河街并行,几乎是一街一河,即前门是街,后门是河,呈著名的“双棋盘格局”。

明吴中水利全书载“城内河流三横四直之下,如经如纬者数以百计。

皆自西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元不湮”。

纵横交错、如网似织的城市河道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充满灵气,小桥流水的风貌更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

这是我市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独特风貌,是一个具有高度城市建筑科学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并有着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遗产。

苏州古城构筑了功能上科学合理、使用上方便适用、形态风貌上秀丽柔雅、空间环境上亲切宜人的水城格局,实现了适用、方便与美观的统一和“人、城市、水(自然)之间和谐融合”。

苏州市河道管理处在2003年2月份启动了古城区“一河一档”调查工作,测量统计得出古城市河道约长35公里(不包括护城河),“三横三纵”主河道约长18公里,平江、南园、阊门支流约长17公里。

历史上各个时期河道数据见下表。

历史各个时期河道情况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