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2、坐井观天》说课ppt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2、坐井观天》说课ppt

本篇课文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按照我们学校省 方德顺名师工作室“四读一反馈”的语文教学策略,在学生第一课时通 读、读通(即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本节 课的重点以“引读、品读、反馈”为主,即重点引导学生以品读文本, 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坐井观天》这 样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 力,但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对于事 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或者是表面的,所以不容 易把握文章的寓意。同时,考虑到这是一堂交 流课,所选课文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之后,学生 也许还没有真正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习,因此, 我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把握本课的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
八、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 引学生,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框架。
13、坐井观天 小鸟图
天的大小?
无边无际
青蛙图
井口那么大
(二)读通课文,梳理对话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的 位置(教师简笔画水井的形状,指名学生上台贴“青蛙”和 “小鸟”图片的位置 ;指导书写生字“沿”;理解词语“井 沿”)
2.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青蛙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 小鸟说的话。引导学生梳理出青蛙和小鸟对话的次数
(三)熟读精思,领悟旨趣
(一)通读回顾,整体感知
1.以观看课文视听动画的方式塑造情景导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动画故事中,在第一课 时学习的基础上,获得故事内容的整体感知,建立语言和形 象的联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引入课题的同事相 机指导书写“井”和“观”两个生字。
2.自由朗读课文,回顾梳理故事主要内容,复习巩固生字词。
考虑到学情特点,本次课再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
1)复习巩固生字词,同时采用师生一起送词语宝宝回家的 方式,既强化生字词的学习掌握,又复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复述的基础上,顺势通过“谁坐在井里看天?”“课 文中除了青蛙还有谁?”“他们在争论什么?”引导学生把 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获得整体感知,为后面的品 读理解奠定基础。
在品读理解的基础上, 顺势引导学生用书本卷卷 成筒装做实验理解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 原因。通过实践,帮助学生理解青蛙的错误的原因, 明白道理。
(四)想象续编,拓展延伸
通过想象续编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品读 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避免采用直接 归纳总结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拓展训练,让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寓言的理解,受 到了启发。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青蛙 错在哪里,以及本课的寓意。
四、教学方法策略: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 中,我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 以读促学,引导学生在读中与文本对话,悟情明理。
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 贴近学生实际,采用了简笔画、动画演示等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运用情景 塑造法、直观理解、做实验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 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 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坐井观天》说课
XXXX学校 X X X
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设定 三、教学重难点把握 四、教学的方法策略 五、教学的步骤安排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 分析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 坐井观天》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
教材内容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安排。本课是一则 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围绕青蛙和小鸟对天 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全面地看问题和认识事物,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课文短小精 悍,图文对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比较生活化,学生能够从阅读中获得 一定的启发。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坐井观天”、“井沿”、“说大话”、 “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对话,读 出语气和情感。
3.在读中理解感悟,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 文内容。
把引导学生品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对话作 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突破点。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 键词语,理解意思,抓住标点符号把握语气,塑造 情景引读等方式,分角色读等方式,以读代讲,以 读促悟,以读促悟,重点读好“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还用飞那么远吗?”“天无边无际,大得很那!”“不 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 三个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