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国粹京剧》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最新整理)

小学《国粹京剧》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最新整理)

**小学《国粹京剧》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1、课程实施背景
京剧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瑰宝,是一种流行于全国的戏曲剧种,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它吸收并融会了其它剧种在音乐及表演方法上的长处,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

京剧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

它把歌唱、舞蹈、音乐、美术自然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京剧不但有着辉煌的过去,她一样有着多彩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把她当成历史文物一样来瞻仰,而是让学生去了解京剧、认识京剧、喜欢京剧。

让京剧艺术走进课堂,特别是走进孩子们的视野,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孩子,尤其是被流行音乐所包围的现代小学生,更应该了解她;作为教师,更有义务把她介绍给孩子们。

二、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1.通过欣赏,使学生在领略我国京剧艺术所具有的美感时,受到生动的革
命传统教育。

2.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起源、唱腔、伴奏乐器、
表演形式、人物行当等)。

3.通过学唱,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京剧
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素养的积淀和提高,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热爱之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
按照学习的内容,设置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为“发现京剧”,以兴趣的激发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京剧艺术,初步认识京剧与生活的关系;
第二模块为“走近京剧”,以了解京剧艺术的美为主要目标,通过揭示京剧艺术的审美因素(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表现手段),引导学生在体验京剧之美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第三模块为“品味京剧”。

引导学生在接触京剧名人,欣赏名家名段的同时,接受京剧美的熏陶,并具有一定的京剧表演能力。

每一模块由若干单元组成。

第一、二模块由主题活动组成。

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组织京剧艺术的知识与能力。

每一模块有相对独立的目标体系。

模块的设计按照由易到难,设计成螺旋上升的系列。

第一、二模块是必修模块,为普及水平,第三模块是选修模块,为提高水平。

经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京剧艺术基础知识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作教学或单独教学。

在低年级,教材内容以主题活动为主,因此,要求各科教师尽可能的进行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相互学习,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
“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的评选条件。

期末将成绩记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
展出,也可结合学校班队活动、艺术节开展,形式不限。

4.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工作业绩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