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第一课时)课例研修报告课例研修题目:《背影》影子实践学校:一、研修背景:1、课题:《背影》2、学科:初中语文3、执教教师:王亚迪(“国培计划”(2012)——宁夏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初中语文班学员)4、影子教师:魏晋瑾(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教师)5、影子实践学校:银川市第十五中学6、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转变课堂上教师的传统角色。
众所周知,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点,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已经走过了很多年,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学校因为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充足领悟新时期教学的精神,很多教师的教学还是穿“应试教育”新鞋走“应试教育”老路,教科研工作不能有效展开,课例研修更没有搞过。
2012年8月12日,我有幸来到“国培计划”(2012)——宁夏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初中语文班参加研修学习,10月9日——25日,被安排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学校——银川市第十五中学实行“影子实践”跟岗研修,这是我企盼已久的,在“影子教师”魏晋瑾的指导下,我精心准备认真上课,并初步学会展开课例研修,并将“如何转变课堂上教师的传统角色”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旨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贯彻新课程理念,树立新课程课堂观。
下面就将我对《背影》的课例研修汇报如下:二、研究过程:(一)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导读法、研讨法、比较法、以写促读法等。
课前预习布置:(基本要求)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相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分析理解)4.按你的理解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5.结合文后习题作一点思考。
6.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7.阅读思考后,就文章的任何一个方面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回答该歌所表现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师导入:同学们讲的很好,的确,父爱如山,深沉而又博大;父爱如海,深沉而又宽厚;那肥胖的身躯,那蹒跚背影究竟凝结着怎样的父爱呢?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朱自清的笔触一起走进那个令人怦然心动的背影!二、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8年8月因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而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本文写的就是这件事。
3.自读课文,想一想:(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父亲在站台送儿子上火车(2)父亲在站台送儿子时,坐着看到了什么,让他潸然泪下?——背影(3)作者通过“背影”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父爱,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父爱三、合作探究1.合作讨论全文的段落问题。
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水平。
第一部分(1)篇首点题寄思:难忘“背影”第二部分(2—6)回忆“背影”故事第三部分(7)篇末点明题旨:父亲晚境,别后思念“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
“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
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
师: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能够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
(板书)①开篇寄思②往事回忆③结尾怀念四、拓展延伸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
多数同学会一下子抓住父亲为我买橘子那一时刻中“背影”的描述部分。
这当然与教者的设计意图相一致。
但若有同学找到其他地方,也理应积极引导同学围绕那一个“点”实行探究讨论。
关于“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同学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①文中“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
②文中儿子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
③由此触发相关亲情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背影》朱自清难忘背影——点题父家境:祸不单行父亲疼爱儿子子描写背影别前:细心关照儿子怜爱父亲情买橘子:体贴周到深再现背影——思念(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教师扮演好自己促动者的角色,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
教材分析《背影》为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本单元以“爱”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文章采用纪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父亲的“背影”,歌颂父亲,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
学习本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另外,通过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中,还可使学生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散文名篇,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实行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对真善美有了一定的领会和鉴别水平,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也有了一定的体会,这对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通过细节描写(对背影的四次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还是难以理解到位的。
另外,通过前几节课发现,本班学生们课堂发言不积极,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信心不足,而书面批注相对积极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准备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调动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和水平目标:(1)查字典掌握9个多音字、生僻字的注音并准确认读;结合注释,准确说出11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2)掌握作家作品的简单情况;了解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3)学习人物描写方法中的外貌、行动、语言等描写方法;着重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特征的描写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写实细腻的笔触;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2)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难点:(1)找出文中对背影的四次描写所在的位置及其作用。
(2)对文中的背影四次描写,实行深刻的的分析,深透体会这种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3)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背影朱自清⑴开篇: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穿戴:色、布──家庭惨淡、心情沉重;感动之泪──⑵买橘: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走姿:蹒跚──年纪大,身体不便;惆怅之泪──⑶告别: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爬月台:探、攀、缩、倾──艰难;思念之泪──⑷读信: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三、教学反思与问题研究:我的影子教师魏晋瑾老师十五中九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执教九年级语文,但是我对朱自清的散文独有情钟,能够说教朱自清的散文相对老到点,因为上的是展示课,应选择己所长较好,经与魏老师商量选择了朱自清的《背影》,课例研修也用之。
《背影》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
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注重的焦点。
本节课作为《背影》的第一课时,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初步探知本文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所以,我采用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体验感悟四个环节,以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目的。
为此我在“影子教师”魏晋瑾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精心编写试教教学设计,但经试教还是凸现了较多的不足:从教学设计来看,虽然突出了作品的重点,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体验父亲的精神世界,但教学设计不够规范,环节不甚完整,学情分析也不到位,这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从试教来看,主要是:1、因为对学生的预习生字新词等检查环节在试教教学设计中未设及。
试教后的调查显示有一些学生对本文的生字新词未掌握到位,这是对学生分析了解不透,对城市优质学校学生学情太过自信所致。
2、其实,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
我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因为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指导本领,在试教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中,对这方面的指导不够,组织也不好,很多学生成了旁观者。
教师作为促动者的角色扮演不准。
试教后经影子教师魏晋瑾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其他学员的热情协助,我对试教学设计大动手术,教学设计更趋于规范,环节更加完整,设计思路切题,教材分析透彻,学情分析到位、教学目标也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定位也比较准确,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更利于作为促动者角色的教师操作。
从“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不难发现,在不一一赘述。
经再教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的较成功:1、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大家。
对于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散文名篇,学生应该熟知,通过导入新课,应该说学生对朱自清有了更深的了解,温故知新之目的。
2、通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两个问题的提出,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不但较好地锻炼了学生快速阅读水平和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本文以“背影”为描写对象表现“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这个主题。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教师作为促动者的角色扮演较准。
达到了培养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之目的,使对本文以“背影”为描写对象表现“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深情!”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