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断句练习

论语断句练习

《论语》断句练习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

乐节礼乐,乐道人
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
矣③。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

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

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翻译】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3、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4、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翻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孔子答道:“有个叫颜回的弟子很好学,他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

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感悟】孔子的学问并不是仅仅指文学知识,凡切身之用都可以称得上是学。

所以孔子认为“不迁怒、不贰过”的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

不迁怒,是指在甲人那里受了气,不要把脾气发到乙人身上。

迁怒的毛病我们经常犯,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人,家人好心跟你说个话,经常会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恶言相对。

不贰过,就更难了。

犯错误不要紧,但是知错一定要真心实意的改,不要再犯第二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嗜酒如命,因为醉酒耽误了不少事。

张飞独守徐州,刘备很不放心,张飞保证改过自新,绝不饮酒。

但最后还是喝的酩酊大醉,罪打曹豹,引得吕布攻进了徐州,连刘备的妻子都被俘虏了。

按说这个教训够大的,张飞应该改了吧,但最终他还是死在了喝酒上。

张飞喝了酒,鞭打士兵,两个挨了打的士兵忍无可忍,晚上趁张飞醉酒,直接把他的头砍了下来。

猛将张飞,贰过、三过,最终连性命都搭上了,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

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

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见:音xiàn,同现。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

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注释】(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9、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达:通达。

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专对:独立地谈判交涉。

以:用。

不达:指行不通,办不了。

对;对答
【翻译】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11、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

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ěr):近。

【译文】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2、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翻译】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断句译文:
孔子说:用统治方法来引导,拥严酷的刑律来整顿,百姓虽不犯罪却无德。

用品德和礼仪来引导感化百姓,百姓就有廉耻之心且归服统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