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中的名词动用现象
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文言阅读考查中常遇到的问题。
如“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2013年北京卷)该句中的“籍”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上述解释是正确的。
辨别名词动用,须着眼于整个句子,看名词处在语句什么位置。
通常情况下,如果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便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具体说来,名词动用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律:
1.名词的后面直接带了宾语,特别是代词宾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名词“蹄”后面是代词宾语“之”,这里“蹄”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蹄子踢”。
2.名词前有能愿动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前面的“能”是能愿动词,名词“水”在能愿动词后,这里“水”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
3.名词前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论贵粟疏》)后句名词“农”前有否定副词“不”,受副词修饰的“农”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4.名词前有状语,状语一般不修饰名词,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柳敬亭传》)“以说书”作“目”的
状语,后面又有宾语“敬亭”,这里“目”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目视”。
5.名词后是表处所的介宾短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这种情况,介宾短语的介词常常省略。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句中“军”后省略了介词“于”,两个“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6.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且句中又没有谓语动词,则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一狼洞其中。
”(《狼》)“狼”与“洞”两个名词连用,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后一个名词“洞”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7.“而”通常用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果“而”的两边,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而”连接“墓”和“葬”,“葬”是动词,“墓”原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当“筑墓”讲。
8.“所”字结构“所”后面的名词,部分“者”字结构“者”前面的名词,也往往活用作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是名词,本意为“鱼网”,这里与“所”构成“所”字结构,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以上是名词动用的几种情况,上述条件并非孤立的,有时几种条件兼有。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在意义上与原来的名词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解释时大致可采取三种方法:一是名词前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词组,如“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可解释为“称王”;二是名词前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如“吾亦欲东耳”中的“东”可解释为“向东去”;三是换一个相应的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可解释为“砍杀”。
【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A.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B.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2.下列句中加点词,都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组是
①师还,馆于虞②持剑盾步走③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④故木受绳则直⑤二月草已芽⑥犹且从师而问焉⑦乃使从者衣褐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