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领域:有趣的沉浮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全面的了解浮与沉,激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2、在操作过程中使幼儿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
1、正确辨认物品的浮沉状态
2、学会在记录表上记录正确的实验数据
三、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笔,在水中会有不同浮沉状态的物品若干,塑料盆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幼儿园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米老鼠想要邀请大家去米奇妙妙屋参加派对,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呀?
幼:想(齐声回答)
师:但米老鼠告诉我了,只有完成它闯关任务的小朋友才能获得它的邀请函,小朋友们今天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
(二)第一关:认识物体,猜想物体的沉浮现象
师: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米老鼠给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吧(老师
手势指向屏幕,播放影像)
播放米老鼠的任务:(嗨,小朋友们大家好,准备好闯关了吗?仔细听第一关,猜猜下面的这些物品,放到水里哪些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
师:孩子们,屏幕上有哪些物品?哪些能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请幼儿回答)
幼儿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到底谁说的对谁说的错呢?我们来看看米老鼠怎么说吧!(播放视频)
(三)第二关:沉浮小实验
播放米老鼠的任务:(哈哈,小朋友你们猜了那么久,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呢?下面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这是我的第二关哦!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不要把水洒出来,也不要弄湿衣服哦)
师:小朋友们在水里到底谁会沉下去谁又会浮起来米老鼠要你们自己去探索真相哦,快快行动起来,米奇妙妙屋的邀请卡在向你们招手呢!师:小朋友们,我们做实验的过程中会用到我们的记录表哦,如果你观察到物品浮上来,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做实验时要注意不要把水洒出来也不要弄湿衣服了。
师:实验做完了,我要请每一组的小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组观察的物品是什么?它在水里的状态是怎样的呢?
(幼儿说明自己组里的实验物品,并说明沉浮状态)
(四)第三关:沉浮物品分类
师:孩子们,经过沉浮小实验我们看到了不同物品的沉浮,在水里有不同的姿态并把它记录了下来,我们成功闯过了米老鼠的第二关,现在我们能去参加派对了吗?一起来听听米老鼠怎么说。
(播放视频)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闯过第二关,不过别着急,完成第三关你才能正式获得邀请卡哦,仔细听,第三关的任务是每组的小朋友把你们组里的物品正确的放入沉浮分类筐中)
师:米老鼠第三关的任务是什么?在水里沉下去的物品,要放到哪里去?浮上来的物品呢?请每一组的小朋友排队来分类。
(引导幼儿观察沉浮筐的标志)
(最后把分类结果展示给大家,检查一下分的对不对)
师:小朋友们的分类结果出来了,让我们听听米老鼠怎么说吧
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闯关成功,
(五)活动延伸
师:在生活中,还有好多上浮和下沉的物品呢,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做这个小实验,把你收集的资料记录下来,讲给大家听好吗?孩子们现在老师来发邀请卡,我们一起去米奇妙妙屋里玩吧!
学情分析
此次活动我执教中班,也是我平时所在的班级。
我班幼儿也正处中班下学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在科学探究、解决问题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幼儿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充满了好奇,与小班不同的
是,他们还很热衷自己动手尝试操作,找到其中蕴含的道理。
通过专业书籍的介绍,我们知道中班幼儿在参加实验操作型科学教育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幼儿的兴趣、问题和需求。
在分析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水平的前提下,我总结出班级幼儿还能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简单的因果关系,他们也会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进行初步概括和分类。
这些都是我们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坚定基础,也是我们顺利开展活动的前提条件。
那么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次科学教育活动呢?原来一次生活活动中,我班幼儿正在排队洗手准备吃点心,水池里的出水孔被一个幼儿无意中堵住了,因此过了一会儿水就蓄满了洗手池。
装肥皂的盒子掉下来飘在水中,幼儿手里攥的一个小玩具浮在水面上,有的幼儿看到了大喊道:“快看,快看,水里有东西,飘起来啦!”这时吃完点心的幼儿拿着一个点心盘聚过来,他把盘子轻轻放在水池中,盘子飘在水面上,他把盘子装满水,点心盘就沉到了水底,这样的发现更是让幼儿好奇和不解: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水中会沉下去,有些东西在水中会浮起来?听着几个幼儿的讨论,我引导班级幼儿对这个问题展开简单的讨论,大家都想探究这样的现象,都渴望做一次实验来探究一下,就这样,一次中班科学《有趣的沉与浮》活动就此生成。
教材分析
《有趣的沉浮》是山大版中班幼儿用书下册第八主题“成长乐趣多”中的一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这次活动通过幼儿对自己熟悉的身边的物品出发,通过实验让幼儿感受到从玩中学的乐趣,并使幼儿养
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纲要》规定的幼儿科学领域的目标有:①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②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③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感受、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
在本次活动中,我从这几方面出发,先是制定了符合幼儿实际发展需要的活动目标,然后围绕着目标设计了富有操作性、体验性的活动环节。
活动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米奇邀请大家去妙妙屋玩耍,但在这之前要完成小闯关任务。
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喜欢接受挑战,并想很好的完成任务,由此我们就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活动的主要环节中了。
其次运用闯三关的形式把猜想现象、实验验证和分类归纳一一呈现,这也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在活动中我特别注意时间的分配,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幼儿学习方式特点,我把操作实验作为幼儿活动的重点,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取发展的需要。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比较值得一提的就是幼儿要自己记录实验数据,这在以前的小班是没有涉及的,这也是对幼儿记录分析能力的重要提升,幼儿觉得有一些挑战。
最后的拓展延伸也是幼儿容易操作完成的,幼儿去发现在生活中其他上浮和下沉的物品,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做这个小实验,把你收集的资料记录下来,讲给大家听,这样的形式能锻炼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幼儿发展很有帮助。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结束后,我针对目标达成度、幼儿活动表现和不足与改进三个角度展开教学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1.目标达成度。
在活动开始前,我设定了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全面的了解浮与沉;使幼儿通过这堂课可以熟练的区分浮与沉;让幼儿学会在记录表上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能力这四点目标。
活动结束后,首先我班幼儿对沉与浮有了清晰的认识,幼儿能知道沉和浮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还能用语言准确的叙述:木头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在水底等。
其次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记录实验数据,由此知道了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在水底,大家进行了区分和分类。
最后,我也感受到幼儿在活动的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因为大家在做实验时是按小组进行的,有的幼儿操作,有的幼儿记录,有的幼儿观察,他们分工合作,搭配得很是默契。
2.幼儿活动表现。
在活动中,班级大部分幼儿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也有少部分幼儿注意力不是很集中。
感兴趣的幼儿全程非常投入,也因此对沉与浮现象很快了解和掌握;不感兴趣的幼儿对此表现出一知半解,不够理解的状态,对于少部分幼儿的表现,我觉得可以把实验材料投放在我班的科学探索区,支持幼儿的个别化学习,让幼儿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氛围中继续学习,掌握本领。
3.不足与改进:这次活动完成后,我也反思到两处不足,第一处是实验材料提供的略少,幼儿探索空间稍小。
对此我改进的办法是请幼儿发挥主体性,想想你还有哪些材料想探索一下,请幼儿和家长共
同收集,在区角游戏和室内自选游戏中继续探索,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需要。
第二处不足是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指导不太到位。
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很认真的进行了记录,我请每一组的小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组观察的物品是什么?它在水里的状态是怎样的呢?然后幼儿说明自己组里的实验物品,并说明沉浮状态。
这只是部分幼儿的思路和理解,其实还可以增加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我巡视指导,这样指导的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