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
【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先天发育异常和(或)后天损伤等因素所致的局部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血管壁逐渐扩张形成异常膨出。
【临床特点】
1.颅内动脉瘤并非少见,发生率为2%~5%,女性略高于男性,最常见于中老年人(40~60岁),青少年较少。
2.在脑血管意外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3.颅内动脉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一旦破裂,10%-15%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35%,再次出血病死率60%-80%,24h内再出血发生率4%-13.6%。
4.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并及时给予治疗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1.先天性动脉瘤:最为多见,占80%~90%,大多呈囊状。
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分叉处,此处与动脉中层最薄弱而又承受血流冲击力最大有关。
2.后天性动脉瘤:占10%~18%,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破坏动脉内弹力板,动脉壁逐渐膨出形成囊内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占0.5%~2.0%,又称霉菌性或细菌性动脉瘤,体内感染灶脱落的栓子侵蚀脑动脉壁形成。
4.外伤性动脉瘤:占0.5%左右,又称假性动脉瘤,颅脑损伤、手
术创伤、由于异物、机械、骨片等伤及动脉壁或者牵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动脉瘤。
【分类】
1.依据是否破裂,分为未破裂及破裂动脉瘤;
2.依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感染性、外伤性等;
3.依据形态学特征,大致分为囊性与非囊性动脉瘤:
①囊性动脉瘤是指动脉侧壁发出的异常类圆形膨出,通常具有瘤颈小于瘤体的特征。
②非囊性动脉瘤主要包括梭形动脉瘤、蛇形动脉瘤、圆柱状、舟状、蜿蜒状动脉瘤等,其中梭形动脉瘤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节段性血管壁向各方向的异常膨出;蛇形动脉瘤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长节段的迂曲扩张,并常伴有瘤内血栓形成。
4.依据动脉瘤最大径,将其分为:
①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mm)
②中型动脉瘤(5mm≤最大径<15mm)
③大型动脉瘤(15mm≤最大径<25mm)
④巨大型动脉瘤(最大径≥25mm)
动脉瘤大小通常被认为与其破裂风险存在相关性。
5.依据病理学,分为真性、假性、夹层动脉瘤。
【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
1.未破裂的动脉瘤临床上常无症状,先兆症状常见为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动眼神经麻痹等。
2.80%~90%的动脉瘤患者是因为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
3.动脉瘤破裂后并发症:
①神经功能损害,可出现偏瘫、神志不清、昏迷②癫痫,3%患者急性出血期有可能出现癫痫③脑血管痉挛④脑积水
【影像检查】
1.DSA: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的“金标准”,DSA尤其是三维DSA对最大径<3mm的微小动脉瘤及其周围小血管的显影有更高的敏感度。
DSA也是对蛛网膜下腔(SAH)出血进行病因诊断的“金标准”。
对于高度怀疑为动脉瘤性SAH的患者,在有治疗条件的前提下,推荐直接进行DSA检查。
2.CTA: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可达96.3% ,特异度可达100.0% ,但对于最大径<3mm的微小动脉瘤,CTA仍存在漏诊的情况,其敏感度仅为81.8%。
3.MRA: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可达95%,特异度可达89%。
对于最大径>3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可达89%,对于最大径<3mm的颅内动脉瘤,敏感度仅为7
4.1% ,MR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与颅内动脉瘤大小相关。
【影像首选】
1.CTA:速度快,首选。
2.DSA:金标准,可进行介入治疗(血管内栓塞)。
【临床治疗】
1.外科开放手术。
2.血管介入治疗。
A:囊状动脉瘤,最常见,病变血管段或分叉部管壁呈球囊状扩张。
B:梭形动脉瘤,血管壁呈均匀扩张,而又朝一端逐渐均匀缩小,直至达到原来的血管直径,呈梭形状。
C:圆柱状动脉瘤,开始血管突然呈滚筒状扩张,同样又突然过渡于正常血管。
D:舟状动脉瘤,血管壁呈一侧性扩张,而对侧血管壁则无变化,常见于夹层动脉瘤。
E:蜿蜒状动脉瘤,相近的血管段相继呈不对称性扩张,病变段血管呈蜿蜒状膨大。
左侧大脑后动脉多发动脉瘤
男,右侧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
A、B: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管腔局限性扩张。
C、D:血管壁成像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管腔局限性扩张,管壁强化,管腔内见长条状分隔明显强化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