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S知识1.TPS的框架:一个基础:改善与持续改善;2个支柱:准时化和自働化;3个目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交货期。
2.丰田生产方式的最终目的:通过彻底消除浪费、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3.准时化:也被称为是在必要的时间、只生产(搬运)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
4.实现准时化方式:“推动式生产”转成“拉动式方式。
5.手段:看板。
6.看板定义:圆滑地管理各工序生产量的信息系统。
7.看板使用前提条件:1、生产的均衡化;2、作业转换时间的缩短;3、设备布局的筹划;4、作业的标准化;5、自働化;6、改善活动。
8.看板作用:1、生产・搬运的指示信息;2、目视化管理的工具:①抑制生产过剩;②检验工位的进展情况;3、作业改善的工具。
9.看板种类:生产指示看板;领取看板。
10.实现看板的五项规则:1、后工序必需在必须的时间,按所必须的数量,从前工序领取必须的物品;2、前工序仅按被领走数量生产被后工序领取的物品;3、不合格品绝不能送到后工序;4、必须把看板枚数减少到最小枚数;5、看板必须适应小幅度的需求变化。
11.均衡生产也被称为平准化生产,就是把产品的流量的波动仅可能控制在最小程度。
12.均衡生产的方式:包括“总量均衡”和“按品种和数量均衡”。
13.总量均衡:将连续两个时间段相互间的总生产量的波动控制到最小程度,简单的说,是指每个时间段(一般指一天)都生产相同的数量。
14.少人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减少作业人数的做法。
15.节拍:一个零件(总成)、一辆车的生产或装配作业按需要应该在多长时间内完成。
16.按品种的数量均衡作用:产品生产与销售速度同步;品种、数量均衡可以按产品的平均节拍正常生产。
17.自働化:自动地监视和管理不正常情况的手段。
18.自働化意义:防止不合格品从前工序流入后工序,不使后工序造成混乱,并以次保证准时化。
19.目视管理定义: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手段,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化为特征的管理方式。
20.目视管理手段:①指示灯牌;②呼叫灯;③标准作业票;④看板⑤数字表示板;⑥仓库表示板;⑦库存物品表示板。
21.改善定义:不满足于现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不断追求更高的附加价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2.七种浪费:生产过剩的浪费、加工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动作的浪费、等待的浪费、不良品返修的浪费。
23.生产周期时间=加工时间+停滞时间。
24.缩短生产过程时间措施:一、通过一个流生产缩短加工时间。
一是通过“一个流”生产缩短过程时间;二是依靠多能工实现多工序操作。
二、通过小批量生产缩短加工时间;三、缩短等待时间和搬运时间;四、缩短作业转换时间。
25.标准作业的前提条件:1.作业方面(设定时的条件)①以人的动作为中心;②反复进行操作。
2.设备方面(运用时的条件)①设备故障少;②生产线稼动波动小。
3.品质方面(运用时的条件)①加工品质故障;②精度波动小。
26.生产节拍:1辆份或1个部件必须用几分几秒制造的时间基准。
27.生产节拍=班移动时间(定时)/ 班生产必要数。
28.作业顺序:操作者最高效地生产出合格产品的作业顺序。
29.标准作业:以人的动作为中心,将高品质的产品安全、有效的进行生产的做法,由生产节拍、作业顺序、标准手持三要素构成。
目的是通过有效的劳动提高生产力。
30.作业标准:为了实现标准作业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31.标准手持:能够以相同手顺、进行反复操作所持有的、必要最小限度的。
32.标准作业组合票:是为了作业分配即决定作业程序所使用的一种工具;33.标准作业票:是记录每个人的作业范围,公布在生产线现场,以作为工长、组长管理现场作业人员的工具。
34.山积表:操作者负荷均可满足生产节拍,但个别工位负荷不足。
通过工作量的调整,达到少人化的目的。
35.标准作业的基础(工位写实)是:工序能力表。
三表(工具)为作业组合票、标准作业票、山积表。
二书(依据)为标准操作指导书、作业要领书。
三表是工具,两书是依据。
36.制造现场的浪费分4层:首先是第一层次是过剩的生产要素存在。
例如1、过剩的人员;2、过剩的设备;3、过剩的库存。
造成第二层次是制造过剩的浪费。
例如:1、规定时间生产数量过剩产品;2、比规定时间提前完成生产任务。
造成第三层次过剩的库存浪费。
造成第四层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折旧费和间接劳务费。
例如1、建库房;2、搬运工;3、配叉车;4、库房管理员;5、配计算机。
37.班组5项核心任务:生产、质量、成本、人事、安全。
38.解放公司目标管理线:以人才育成和生产性的稳步向上为目标,运用TPS的理念和方法,在把握现状、确定目标、不断改善、持续向上的过程中,实现基础管理目视化;人才育成目标目视化;生产性向上目标目视化;班组五项核心任务目视化管理的具有拉动能力的生产线。
39.多技能工:即能进行多个工位、工种操作的员工。
这是企业应对变化莫测的市场而保证成本不提高的法宝。
40.物流: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移动,统称物流。
41.物料:是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
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42.物流七要素:a运输的组织及其方法; b运输工具;c包装; d装卸;e保管; f工位器具; g伴随物流的信息。
43.浪费:操作中所有不必要的动作。
44.平准化:把所生产的产品品种和数量进行综合性的平均化是平准化。
45.人才育成技能培训:操作技能;维修技能、管理技能。
46.维修体制的发展阶段:故障维修、预防性维修、效率维修、全面效率维修。
47.IE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
它是衔接工程学和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48.IE的目标和作用:使生产系统投入的要素得到有效利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率,获得最佳收益。
规划、设计、评价、创新。
49.稼动率:指企业按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时,设备所创造的产品价值的收获率。
50.稼动率=(一天内必要的生产数量/一天内的生产能力)*100%;=(一天内必要的生产时间/一天内的生产时间)*100%。
51.可动率:指当人们想使用设备运转时,设备就能一直运转的时间比例。
52.可动率=(设备一天内正常运转时间/设备一天内应运转时间)*100%。
53.直行率:“指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到最后一道产出工序为止,一次性通过所有工序的合格品比率”。
(它代表企业制造过程的控制能力的高低)54.负荷率:需求量占正常劳动时间下生产能力的百分比。
55.一次交检合格率:是指产品制造后的合格程度,是产品制造过程能力的体现。
56.推动式生产:企业根据某个时期的市场需求预测和在制品库存,按日程进度来安排生产的方式。
57.拉动式生产:通过以市场需求拉动企业生产方式,摒弃了推动式生产难以逾越的障碍。
58.一个流:是指在生产线内任何两道工序的在制品数不得超过下道工序的装夹数,一般是一件,简称一个流。
(是准时化的核心)。
59.TPM:全面效率维修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全员参与维修活动,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为目的的改进系统。
保养、点检、修理三个阶段。
60.生产管理知识61.管理含义:是指将企业生产诸要素有效协调、组织,为达到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用户需要,按市场需求生产需要的品种和数量,严格按计划、成本的一系列生产管理活动。
既:在企业中与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各项活动的管理,也就是QCD管理。
62.生产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信息处理。
63.生产过程:技术准备、基本生产、辅助生产、生产服务。
64.计划:是为完成某阶段的工作目标所编制的工作布署(一般分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
65.生产计划:是企业在计划期需要完成的各项生产指标和产品进度。
66.计划内容:产品生产大纲、生产计划指标(包含:品种、质量、产量、产值)。
67.生产作业计划编制内容: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作业准备、作业指令和任务分配下达,在制品管理、作业统计、生产调度、计划完成情况分析等。
68.KD生产:是散件进口(出口)组装的生产方式。
69.流水生产:是在生产线上按工艺路线顺序通过各个工作地,按规定的生产节拍、连续、重复地生产产品。
70.四个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
71.七个差距:环境差距、结构差距、速度差距、素质差距、流程差距、管理差距、战略目标差距。
72.三推进方法:推进TPS进车间、推进TPS进班组、推进TPS进头脑。
73.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是指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
(“精”是及少投入,“益”是做每件事都要谋求。
)74.5W2H: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它通过以下五个具体内容: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谁来做(Who)、何地做(Where)、何时做(When)、怎样做(How)、做到什么程度(How much),来保证解决问题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75.品质:等同于“质量”一词。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76.成本:是产品的制造费用,它包括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消耗的所有生产资料、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等。
是衡量企业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是消除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和减少管理费用。
利润=销售价格-成本。
77.成本管理:为降低成本而进行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评价等工作的总称。
78.成本控制:指全过程成本在现场生产、管理和供应的控制技术。
包括运输费用、工辅具、原材料、在制品、办公费用、差旅费、餐费、不合格品、维修费。
79.生产管理基础:是依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
80.生产管理内容:是贯彻“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产活动为主题”,包括人的技能增长——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教育;人的工作环境——劳动组织,生产组织,现场组织;人的行为准则——标准、定额、计量、规章制度、写实的各种原始记录和成果反馈。
81.七项基础工作:1、标准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2、定额(劳动定额、物资定额);3、计量工作(检测、检斤、化验方面的计量器具);4、信息工作a、原始记录(记工单、合格单、废品单、设备停工、领料单、收发清单等)b、数据采集传真、显示信息、电讯、电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