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典范》古代各种礼仪称谓【三礼】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是考察儒家思想与战国前制度器物的重要典籍。
【周礼】儒家经典三礼之一。
是关于先秦职官与各种典章制度的书,汉初名《周官》。
改称《周礼》,约始于西汉末的刘歆。
《周礼》属古文经学。
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
其中《冬官》一篇,在汉初已佚,补以《考工记》。
《考工记》也是先秦作品。
《周礼》为考求古代的各种制度必备的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最显著的,如王莽改制、宇文泰改革官职、王安石变法,都以《周礼》为理论根据。
《周礼》有汉郑玄注和唐贾公彦疏。
清孙诒让作《周礼正义》八十六卷,是研究此书的佳本。
【仪礼】儒家经典三礼之一。
《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儒林传》都说它是孔子采集周代残留的礼而编成的书。
原名《礼》,汉人以其所讲为士所必习的礼节。
称之为《士礼》或《礼经》。
到晋代,以所讲为具体仪节,不是礼的意义,才称之为《仪礼》。
全书共十七篇,内容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方面的基本仪节,为历代王朝制定礼制的重要依据。
其中的《丧服篇》,更是一篇极为特殊的历史文献,它的关于“五服”制度的规定和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礼记】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又名《小戴礼记》,原是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
这种解说出于孔子弟子及其后学之手,到西汉有两种辑本。
戴德的辑本共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戴圣的辑本有四十九篇。
前者称《大戴礼记》;后者称《小戴礼记》。
近代学者认为,今本《礼记》不完全是戴圣辑本的原貌。
汉郑玄给《礼记》做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
唐时《礼记》已被列为“大经”。
到明朝,五经中的《礼》,已不是《仪礼》而是《礼记》。
两者的消长,其根本原因是《礼记》中的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今本《礼记》内容比较庞杂,有专记某项礼节的,如《奔丧》、《投壶》等篇;有专为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等篇;有记所谓孔子的言论的,如《坊记》、《儒行》等篇。
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
【五礼】古代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合称。
其说源于《周礼.大宗伯》。
吉礼即祭祀之礼。
古认为祭祀是“国之大事”,故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对象有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方百物等。
凶礼不单指丧葬,也包括对天灾人祸(如饥馑、水旱、战败、寇乱等)的哀悼。
宾礼,指天子对诸侯的接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等。
军礼,主要是指战事和各诸侯可以拥有的兵力的规定。
此外,田猎、建造城邑、划定疆界等事也属军礼。
嘉礼内容比较复杂,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和贺庆之礼等。
【九礼】古代的九处拜礼。
据《周礼.春官.大祝》,它们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前四种为正拜,即常用之拜。
后五种依附于四种正拜。
【顿首】九拜之一。
即叩头。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就立即举起。
因为头触地的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周礼.春官.大祝》注:“顿首拜,头叩地也。
”疏:“顿首者,为空首之时,引头至地,首顿地即举,故名顿首。
”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
李陵《答苏武书》末尾称“李陵顿首”,丘迟《与陈伯之书》末尾称“丘迟顿首”,是其例。
【稽首】九拜之一。
用于臣子对君父。
行礼方法与顿首同,区别在于要使头在地上停留一段较长的时间。
《周礼.春官.太祝》疏:“稽是稽留之义,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
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空首】九拜之一。
行空首礼时,身体先取跪姿,然后拱手至地,接着引头至手。
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上,而是悬在空中。
空首又叫“拜手”。
《周礼.春官.大祝》疏:“空首拜,头至手。
所谓拜手是也。
”古书中常说的“拜”就是“拜手”的省称。
《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
”古人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一般要先行拜手礼。
【肃拜】九拜之最轻者。
《周礼.春官.大祝》注:“肃拜,但俯下手(俯身拱手下地),今时撎(揖)是也。
”疏:“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
妇人亦以肃拜为正。
”军中用肃拜礼,是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所以《礼记.曲礼上》说:“介者不拜”。
《左传.成公十六年》记晋楚交兵,晋将却至对楚君的使者“三肃使者而退”。
这个“肃”,就是指的肃拜。
《朱子语类》卷九一《礼》:“问:‘古者妇人以肃拜为正,何谓肃拜?’曰:‘两膝跪地,手至地而头不下为肃拜。
’”【再拜】拜两次。
表示礼节隆重。
《论语.乡党》:“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再拜之礼,用于平辈之间。
如果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所以古书中常见“再拜稽首”连文。
如齐晋鞌之战,晋大夫韩厥即将俘虏齐君,行的就是“再拜稽首”之礼《左传.成公二年》。
《礼记.玉藻》:“凡献于君,皆再拜稽首送之。
”【百拜】多拜的意思。
《礼记.乐记》:“一献之礼,宾主百拜。
”注:“百拜以喻多。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间,宾主交拜,近至于百。
若平礼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于君,亦止再拜。
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
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拱】两手合抱以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揖】拱手为礼。
今云“作揖”。
这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
《公羊传.僖公二年》:“献公揖而进之。
”注:“以手通指曰揖。
”《说文》段玉裁注:“凡拱其手使关曰揖。
”【长揖】比拜较轻的一种敬礼,用于略尊于己者。
取站姿。
相见时,站立,身略俯折,两手合抱,重心而稍下移。
《史记.郦生传》:“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
臀部落在脚踵上。
坐姿象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
【居】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
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
”《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
”意思是睡觉不象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的姿势,也不象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把两膝跪在席上。
【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
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象箕一样。
《礼记.曲礼上》:“立毋跛,坐毋箕。
”箕,即指箕踞。
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
《史记.客列传》:“(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箕踞有时是不拘小节的表现。
【跽】跪时挺身直腰。
这时身体似乎加长。
故又叫“长跪”。
跽是将要站立的准备姿势,往往表示跽者将有所作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按剑而跽是一种准备自卫的动作。
又《范睢列传》:“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这个跽表示准备虚心听取对方意见。
至于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则是妻子一旦接到久别在外的丈夫的来信准备细读以知其究竟。
《日知录》卷二十作《坐》:“古人之坐,皆以两膝着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矣。
”【席次】席位的次序。
古代室内席次以东向(坐西面东)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西向。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向),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桡。
”盖侯是武安侯之兄,按礼应东向坐,居首席,但武安侯不讲这种家礼,以为自己是汉相,官最高,就自居首席。
【君】周代称诸侯为君。
《礼记.服问》:“君为天子三年。
”即诸侯为天子服丧三年。
又《曲礼上》: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知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称皇帝为君。
《孔子家语.本命》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
如齐国田文号孟尝君,魏公子无忌号信陵君,汉郦食其号广野君,刘敬号奉春君。
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
【臣】上古指男性奴隶。
《书.费誓》:“臣妾逋逃。
”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
”《礼记.少仪》:“臣则佐之。
”疏:“臣,征伐所获民虏也。
”后“君”“臣”对举,臣包括国君外的任何人。
《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国语.晋语七》:“悼公使张老为卿,辞曰:‘臣不如魏绛。
’”引申为己的谦称。
【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
《左传.昭公七年》:“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
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
《论语.雍也》:“季氏使说闵子骞为费宰。
”季氏是鲁国大夫,费是他的采邑,宰就是家臣。
所以孔子学生闵子骞的身份是家臣,就是士。
士大抵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
【民】上古指奴隶。
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通称庶民。
庶,众多之意。
民本与百姓对立,后由于阶级分化,演变为同义词。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民者,瞑也。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杀死。
甲骨文中的“工”、“奴”、“奚”、“臣”、“妾”等,也都是奴隶。
奴隶中有专门从事家务劳动,如小臣、仆侍、妾婢、阍人(看门人)、寺人(阉宦)等;有的从事手工业生产,如金工、车工等。
大量的则从事农业生产。
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俘,罪人和贫困卖身的人,也是奴隶的来源。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
《诗.大雅.桑柔》郑玄笺:“君子,谓诸侯及卿大夫也。
”《礼记.玉藻》郑玄注:“君子,士以上。
”又泛指有道德的人。
【小人】古代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蔑称。
《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
”《孟子.膝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注:“劳心,君也;劳力,民也。
”又指道德低下的人。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百姓】“百”,表示众多;“姓”是族号。
《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黎民于变是雍”。
这里讲的是尧的统治方法,自上而下,分三层次。
一是九族,即尧的亲族,二是百姓,即百官。
三是黎民,即奴隶。
九族和睦了,百姓昭明了,黎民就会变得顺驯。
到春秋后期,宗法制度逐渐破坏,有的庶民上升为新兴地主,有的贵族下降为庶民,故庶民可以称为百姓,百姓也可以称为庶民,“百姓”就成为平民的通称。
【百工】即百官,也即是古之百姓。
《书.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孔传:“工,官。
”疏认为“工、官皆以声近为训”,今称双声通假。
一说百工指掌握专门技术、占有手工业奴隶的奴隶主,是百姓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