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逮捕制度比较
中美逮捕制度比较
逮捕与羁押的分离
逮捕的种类
制度对比
逮捕的据标准
逮捕的执行
逮捕与羁押的分离
在美国,由于自然法学思想的长期积淀,公民对国家公力介入市民社会的情况,常常持 有抵制和反感的态度,因此,逮捕和羁押在概念上和司法实践中是严格区别开来的。按照美 国的法律,逮捕只是为了强制犯罪嫌疑人到案的一种措施,它一般只会带来较短时间的人身 监禁,逮捕一般由法官授权实施,也可以由司法警察和检察官自行决定,甚至在特殊情况下, 普通公民对那些正在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也可以强行押送至警察机构,这种由一般主体 实施的 行为也视为逮捕。
2.诉讼价值取向的差异
实体优先抑或程序优先是创分中美诉讼文化和诉讼价位的 分水岭。美国的诉讼价值是以法律形式合理性为特征的。 所谓形式法律是指来源于罗马法 , 中的形式主义审判原则 的法律体系.它是由一整套形式化的、意义明确的法律条 文组成的,它赋予每个诉讼当事人在法律上以平等的人格 地位.它只依据法律条文对确凿无疑的法律事实作出解释 和判定.而不考虑其他伦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实体正义 原则,他们认为正义应该首先归属于程序上的、普遍的正 义.而不是实体上的、个别的正义。他们认为诉讼的形式 主义使法律体系能够像技术合理性的机器运行一样,只要 步骤和操作正确就能产生正确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自然法学生长的土壤 --政治国家和市民 社会的二元结构,中国的法律受实证法学的影响比较大, 国家权利吞没了市民社会。长期的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将 人们束缚在一种“逆来顺受”的思想状态中,人民对国家 权力处于一种认可的状态中,所以不像自然法学强调法律 的应然状态--法律应当如何,而不是认为法律本身就包含 了正义、自由、平等、秩序等价值,更关注法律的实然状 态--法律本身如何,强调“人民是手段,国家是目的”
法官主要是评价诉讼活动是否违反规则.其诉讼模式的精 髓之处是“强调面对强大的公诉机关时,被告方的对抗地 位和应有权利”。 美国的刑事诉讼是其保障人权的法津观念的集中体现, 其强调程序正义优于实体公正.认为只要按照法律规则进 行逻辑推理就能得到一个正义的结果.如果在违反程序的 前提下,即使实体公正了也是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形象,所 以有时不惜牺牲个体的正义来达到普遍的正义.
美 国
1.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已经发生。2.可能判 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采取取保候审、 监 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 而有逮捕必要的。
中 国
逮捕的执行
1.执行的审批机关和审批方式。
在美国只有法院才有权签发逮捕证,联邦法律规定逮 捕证一般由联邦司法官员签署。
在中国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 察院批 准或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逮捕的审 批机关是人民检察院,同时人民法院也有权根据 案情决 定逮捕。审批的过程是人民检察院根据公安机关提交的案 卷材料和证据,衡量逮捕的根据是否 符合刑事诉讼法规 定的三个法定的条件。
3.执行的程序。
美国法律规定对于轻罪的嫌疑人进行的逮捕只能在白天执 行。《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逮捕执行人在逮捕前应当宣明 来意,并出示逮捕证,但是遇有特殊的情况,不进行宣告 的情形由各州的法律自行规定。
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时候,必须出示逮捕 证。中国在是否出示逮捕证这方面并没有自由量裁权,执 行逮捕时必须出示逮捕证,如果出于有效地控制犯罪嫌疑 人的要求,执行逮捕的开始不便出示逮捕证的,在控制住 犯罪嫌疑人后应立即出示逮捕证。
中国
有证逮 捕
法的 措 公 院批 施 安 的准 时 机 决或 必 关 定人 须 在 。民 经 适 检过用 察人逮 院民捕 和检之 人察强 民院制
有证逮捕
捕法 官 官 安 侦 证官 签 批 法 查 进员 发 准 官 部 行根 逮 同 申 门 的据 捕 意 请 预 逮这 证 后 , 先 捕一 , 由 经 向 。逮 执 法 法 治
4.执行后的审查。
执行逮捕的警察在逮捕后必须填写一份逮捕报告,内容包 括犯罪事实、逮捕的有关情况和证据的简要描述,后将报 告交至检察官,经检察官审查后做出是否起诉的决定,如 果证据不足则立即释放。
公安机关在逮捕后的 24小 时以内必须进行讯问。在发现 不应当逮捕的时候,必 须立即释放,并 发给释放证 明。 中国对于逮捕后的审查是一种单向的内部审查,并且没有 具体规定操作规则,所以由于立法上的欠缺,导致了司法 实践中对于逮捕后的审查往往流于形式。
而且这种诉讼模式在给予了个体最大限度的平等和自由的 同时.也给法律行为结果的预测性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 诉讼形式合理性特征决定了西方诉讼价位所追求的是形式 正义和程序优位.追求在制度上最大程度地维护人的尊 严.保障人的人格与自由权利。实体不公或许只是个案正 义的泯灭.而程序不公则是制度正义性的丧失。 与之时照,实体优先的诉讼价住是一种法律道德化、道德 法律化的人情、人治的法律文化的产物.重情轻法、吸实 体轻杏序是中国诉讼文化特有的底蕴,这种价值取向决定 了在自由与秩序的价值选择中,中国更强烈通过对犯罪的 惩罚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美国
的围 他 而 的 时 犯 嫌之 公 且 批 候 罪 疑内 民 还 准 , 嫌 人正 对 包 而 无 疑 进在 在 括 进 需 人 行实 其 警 行 治 所 的施 视 察 的 安 实 逮轻 野 和 逮 法 施 捕罪 范 其 捕 官 的
无证逮捕
标逮 准捕 的 证 据
1.“合理的原因”适用于在逮捕过程中警察被 怀疑使用了过多的强制力的情况。2.“合 理的原因”要求对每起案件都需要仔细考虑 事实和环境,包括罪行的轻重,嫌疑人是否 对警察或其他人的安全可能立即造成伤害, 是否积极的抗拒逮捕或企图逃跑。3.“合 理的原因”要求警察常常是被迫在很短的时 间里做出针对具体的情况使用多少强制力的 决定。4.“合理的原因”要求警察适用逮捕是 根据当时的客观环境而不是凭其主观判断而 决定的。
理论分析
1.法律观念的差异
西方法学起始于古希腊,至中世纪,以神权为核心的基督 教处于万宗归流的地位,“神法”在社会各部门法律中处 于统治地位。自 13-14 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批新兴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否定了神权,把人性看做是国 家和法律的基础,于是法律和法学起点和归宿又回到人间。 到了17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和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法 学又出现了新变革,孕育了中世纪神权世界观相对立的人 权世界观。这一世界观以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为核心, 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自然法学教派的“社会契约论”和 “天赋人权论”
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中,逮捕由检察机关审查、公安机关执行。审判机关受理案件 后,也只是在程序上进行审查,并不主动就是否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可见在 中国的侦查实务中,羁押似乎成了逮捕的必然结果,司法机关并没有把两 者区 分开来。
逮捕的种类
中国
只有有证逮捕一种
美国
可分为有证逮捕 和无证逮捕两种
2.执行的主体。
美国的有证逮捕应当由联邦执行官或法律授权的其他官员 执行,各州一般由逮捕证签发地的治安官员执行,而无证 逮捕不仅可以由警察进行,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由其他公 民进行。
中国的逮捕则必须由公安机关执行,即使有部分侦查权的 检察机关对于自侦的案件在决定逮捕时 也要由公安机关 执行,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执行。
如著名的”米兰达法则’和证据制度中的“毒树之果”就 是其体现:因为“受审的中心论”的影响.美国的侦查工 作只是为了审判做准备.一切实体问越均要在法农上解决。 这就导致了侦查阶段从程序上并不像审判程序那样完全地 贯彻“平等”原则, 仍是处于优势地位.尤其在“逮捕前 置主义”的影响下逮捕措施在司法实务中体现了国家公力 在局部范围扩张的现象。
因而在控辩对抗的诉讼格局中自然努力强化控方的力量, 而弱化辨方的力量。而且.政治上的一元结构决定了其在 构建刑事诉讼程序时.更重视对杜会秩序的保护和行政权 力的强化.为了实现实体正义要求.自然会在强制措施的 设计和采用时.尽可能限制辩护方应有的诉讼权利.以尽 可能减少来自辨护方的对抗。
(三)诉讼模式的差异美国的诉讼模式是在英国”抗辩式” 诉讼基础上构建起来并结合自身的特殊性孕育而成的当事 人主义诉讼模式,又称”对抗式”.也有人形象的将之比 喻为“沉默的法官.争斗的当事人”.其诉讼的核心是控 诉方和辩护方的对抗行为,被告人处于己方证人的地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