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停滞更多罗辑思维和得到内容分享请加QQ群431651162。
我们也将上传其他书籍。
得到干货版只要更新立刻上传。
群文件里有大量书籍和内容。
一、涂子沛导读:“低垂的果实”不再本书的导读人,著名信息管理专家,现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涂子沛先生,结合自己对互联网的观察,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美国的发展靠什么?靠的就是“低垂的果实”;2.美国进入“大停滞”了吗?为什么会进入“大停滞”?3.大停滞正在结束,“万物互联”带来了新的未来;4.互联网带来的未来图景正是中国的机遇。
先来说说,本书最重要的概念——“低垂的果实”。
“低垂的果实”是什么呢?是指作者泰勒·考恩分析的,美国经济发展以及所有国家经济发展必定会享受到的最初红利。
人类天性,总是趋利避害,总是挑容易的事情先做。
人类经济发展史,往往是先从掌握便利条件开始。
上百年来美国的发展,也正是如此。
长在人类发展平原之树上的最低垂的果实有三个方面:大量廉价的土地资源、人口红利和科技进步。
考恩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来支持他的结论:美国在过去几百年的发展中,就是享用了这些“低垂的果实”。
然后,来看看本书第二个重要概念:“大停滞”。
美国进入“大停滞”了吗?“大停滞”究竟是什么?就是指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作者考恩在书中反复对比论证了,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放缓甚至停滞不前,这一点,涂子沛先生是赞同的。
但是,在如何看待“大停滞”的问题上,涂子沛与作者的观点不完全相同。
首先,作者认为,因为“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完,所以经济不再有之前的活力和动力,土地资源和人口红利是有限度的,总有一天会耗尽,而且有效再生的速度会很慢。
这一点很好理解,但在考恩看来,美国进入“大停滞”最大的原因是:美国进入了“科技高原”(technological plateau),科技创新遭遇了高原“窒息”。
而涂子沛不赞同之处在于,如何看待科技创新的所谓“停滞”:第一,科技本身发展之规律,就是新的创新会越来越难。
因为最初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是从“0”到“1”,但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其体系本身的复杂性不断提升,新的创新也会出现瓶颈、陷入停滞;第二,停滞是普遍存在的,是必然规律。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会受此规律支配,因为食物等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生物物种在扩大过程中要进行内部竞争,还要在外部同其他种群互相捕食,其增长速度会不断放缓,最后在数量上表现为“稳定的停滞”。
这种停滞的打破,必须等待外部条件的变化,可一旦打破了,又会进入下一轮循环。
那么,“大停滞”是正在延续还是已经结束?这个问题,涂子沛有不完全同意本书作者考恩的地方。
先来看看考恩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也就是他如何看待科技创新。
前面讲到,考恩认为,“科技创新”遇到了“高原瓶颈”,才使得美国经济发展进入“大停滞”。
在他看来,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科技并没有大的革新。
他主要是从科学方面有无重大突破,是否将科学突破应用于商业,并且使大众有所受益的角度来讲的。
他也承认,计算机、互联网是1940年代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他也认为,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领域是一枝独秀的,其他大部分技术领域并没有大规模的和革命性的进步;但是,他仍认为,计算机和互联网这项伟大的发明,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
他做出此判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互联网带来的是人人相连,信息的加速流动创造更多的是个人感受层面的快乐,而不是经济收入和效益,或者,从整体来看,互联网并没有真正促进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2.互联网就算能让人受益,也只是针对那些具有求知欲、好奇心,愿意快速吸收大量信息,愿意通过人际网络受益的人,而无法恩泽每一个人,换句话说,互联网只造就了1%的超级富人,而不能使人人获益。
涂子沛先生恰恰是在如何看待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表达了不同于考恩先生的观点:互联网早期发展对人类的作用,也许局限于个人层面,但是,这两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变化,使新一轮的创新大潮正奔涌而来,“大停滞”的现象,正在画上句号。
涂子沛首先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来比对互联网今天发展所遇到的情况。
17世纪后期,牛顿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开创了古典物理学,之后200多年,物理学发展经历了全盛时期。
至19世纪中叶,很多人认为物理学已经达到顶峰,不会再有突破,其发展开始停滞。
但是,谁又料到,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横空出世,完全打破了停滞,随之兴起现代物理学,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大大推进了一步。
互联网经历了最初发展再到现在的演化,正在从“人人相联”向“物物相联”迈进,进入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
这一“万物互联”,将带来几大互联网的发展: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人体互联网。
正如目前非常热的词——“互联网+”,互联网向各个产业、行业、公司渗透。
中国宽带资本的董事长田溯宁博士认为:互联网正在从面向个人的时代转变为面向组织的时代,即“从小C时代到大B时代”,“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都将在未来20年被互联网化”。
“万物互联”通过互联网和传感器来实现。
时下,便携式设备、移动终端设备以及传感器的发展,将会形成一个“万物皆联网、无处不计算”的世界。
而在这个万物互联网的背后,所收集的数据,将在一些新的维度上产生新的经济价值,这种价值和效用,可能远远超出当事人最初收集数据、设计系统的原始目的。
这就是“数据的外部性”,而数据外部性的价值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不侵害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挖掘这种外部性,将给全世界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一句话,科技大停滞正在结束,无限可能性就在未来。
最后,就是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后发优势以及机遇。
考恩写作这本书是在2011年,而且是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写的。
对于中国发展的观察,尤其是近5年,一年一个新变化的中国互联网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搅动,其实是考恩没能预见到的。
而在这一点上,涂子沛先生有着更直接的观察和见解。
涂子沛先生先是用数据说明了,美国作为全世界技术领域的先行者,较早地触碰了“大停滞”周期,也就是在1970年代。
而同期的中国,却是另一番景象: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2002年,GDP突破10万亿元;2010年,中国以58786亿美元的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002-2012年的10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0.7%,而中国国民的年均收入也在大幅提高。
所以,可以肯定地做出判断,美国自1970年代开始遭遇的“大停滞”现象,在中国,至今没有出现。
那么,“大停滞”会不会击中这列高速发展中的“东方列车”呢?涂子沛先生也给出了明确的否定答案。
他相信,中国将跨越这一轮“大停滞”,并且,中国还将拥有后发优势,在这一轮有着赶超的机会。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一拨创新,是应用层面的创新,而不是原生的创新,应用层面就是指将已经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改造所有的传统产业。
应用创新,也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把“1”变成“N”,而不是从“0”到“1”,在这一层面上,中国没有明显的劣势。
紧接着,涂子沛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了中国的后发优势:第一,是电话的普及。
18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美国用了90多年的时间,在城市和农村铺设线路,历经千险才实现了90%的普及率。
而今,在中国,随着无线电话以及移动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已经不用再沿袭路路立杆、家家铺线的方式来普及电话,跳过传统的过程,直接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其中所节省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将会提升效率,直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第二,是个金融方面的例子。
美国也是用了几十年的努力,才建立了全民信用制度。
而今,在中国,利用无处不在的充沛数据,全民信用体系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小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来。
随着网络的普及,信用卡讲求数据化、虚拟化,我们不再需要实体的卡片,这意味着物理网点和自动存取款机将无需像之前那样建设,这同样会提升效率;第三,就是汽车。
电力车、混动车以及无人驾驶机技术,使汽车生产技术在经历多年的停滞之后,也爆发出了新的技术革命。
这其中,中国与美国即使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也相差不远,在这场技术革新中,中国将获得跨越性优势。
综上所述,大停滞已然开始画上句号,今天的美国,虽然还占据着全世界的创新高地,但互联网时代带给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中国科技的全面崛起,也将指日可待。
二、何谓“低垂的果实”?与“大停滞”有何关系?全书的观点从一个重要的概念“低垂的果实”出发,考恩认为,自17世纪开始,美国就享有了无数“低垂的果实”,正是这些“低垂的果实”,使得美国经济能够一直持续发展,并在20世纪成为全球最强的国家。
而“大停滞”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低垂的果实”出现了问题,才开始逐渐形成,导致在过去40多年间,美国始终停滞在“科技高原”上,“树枝”上已经空空如也。
那么,这300年来,美国经济一直享有的“低垂的果实”到底是什么呢?又是什么情况使得这些果实消失,令美国进入了“大停滞”的困境呢?在美国历史上,曾有三种最为丰硕的“低垂的果实”:第一种,闲置的土地。
直到19世纪末,美国仍有大量丰饶而廉价的土地闲置,而且很多土地都靠近湖泊和河流,肥沃而广阔。
从欧洲移民过来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开垦肥沃的土地,就会比留在欧洲的农民劳动的性价比高。
我们也不难忘记,在美国电影中,开发大西部过程中轰轰烈烈的“跑马圈地”,只要日落前能跑到的地方都归个人所有,并可以种植和开发,除去土地本身的价值之外,土地给拥有者的这种向上拼搏的激励,也成为了美国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动力。
第二种,科技创新成就。
从1880年到1940年这段时间,难以计数的科技进步成果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这个超级长的科技新成果清单里,包括:电、电灯、发动机、汽车、飞机、家电、电话、室内自来水、药品、大规模生产技术、打字机、录音机、照相机、收音机、电视机等等。
除了这些物件的发明和应用,一张连接全球的物质性网络也得以形成,主要是铁路和国际水路,虽然这不是新发明,但正是在这个时期,它们得到快速扩张,将全球经济前所未有地连接在一起。
另外,在农业和工业上,机械和化工的大规模应用,使农业受益于收割机、除草机和割草机,以及功能高效的农药。
各种机器与矿物燃料的搭配组合,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在此时期内达到人类历史上的空前高度。
第三种,受教育的人口红利。
1900年,美国只有6.4%的适龄青年从高中毕业,而1960年,这个比例提升了10倍,达到60%。
1960年末,完成高中教育的适龄人口突破80%,创下最高纪录。
也就是说,20世纪初,一大批潜在的人才没能接受教育,被活活困在田里种地。
如果这一个个聪明、充满动力的人,被从封闭的环境中解脱出来,送去读高中,必定会给经济带来强大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