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王明耀张兆隆
内容提要: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优劣,以综合课程完全取代分科课程,在实践中也是不行的。

分科课程是从科学知识的整体中,选取关系紧密、性质相同的部分内容,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成一门学科,在每门学科内部都有严密的结构体系;综合课程是指把相关的学科组合起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方法,不仅从内容上包含更为广泛的知识范围,而且从结构和功能上达到较为紧密的整合。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多样化的、具有弹性的课程结构,建立起以弹性和综合性为特征、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综合课程分科课程课程综合化
课程,一般指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之一,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软件”,是学校教育全部活动的预定“程序”。

因此,学校的全部教学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课程的价值,在于传递一定的文化,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由于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必需条件,它们的功能和价值观具有比较明显的分歧,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也各有优劣。

一、分科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分类,分科课程属于知识性课程。

它的主要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助于保证学生的知识质量。

近代以来课程的发展以学科课程为代表,而学科课程是分科设置的,最好地体现了年轻一代学习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的目标,最好地满足了近代教育的需求。

分科课程虽有突出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

例如,由于各学科自成体系,各科内容难以吐故纳新,相关学科之间也缺乏应有的横向交叉和联系;又由于知识分割过细,某些学科之间还存在不必要的重复,故占用了一些不该占用的教学时间。

由于分科课程存在这些缺陷,因而它不能完全适应快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它面临着新世纪的严峻挑战。

二、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分析,属于实践性课程。

综合课程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周围事物的态度,使他们意识到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和自然环境中存在着的危机,从而产生强烈的人生使命,使他们充分发挥综合知识的优势,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方面的问题。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不再是明天生活的准备。

他们的学习过程,也不是为将来生活而操练的纸上谈兵。

当然综合课程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当课程设计侧重于某一方面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时,大多数课本均以一系列这方面的问题为主线,以专题的形式编排,其结果势必对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顺序性带来一定的缺陷。

特别是前后知识的衔接,不如分科课程那么有序,那么严密。

至于社会、学生和知识体系之间的合理综合化,虽然课程的设计
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但由于学科的综合程度发展很快,所以,对这几个要素的有效整合,还显得相当薄弱,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可见。

综合课程对于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陈述都是为了展示科学思想的根本一致,找出各学科的内在联系,打破原来的分科体系,以便于学生统一掌握科学的普遍规律和研究方法,系统地观察、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

以多门学科的共同点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综合课程,不是以客观世界某一种运动形式或某一种物质结构、物质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以许多不同的运动形式或许多不同的物质结构、物质形态的共同点作为研究对象。

如机械制造技术,它是在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零体的加工工艺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

通过“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这一共同点,它把机床、刀具、夹具、量具贯通起来,并在概念、语言、方法等方面筑起了一座座由此及彼的桥梁。

显而易见,综合课程不是各科简单相加的拼盘,而是知识的共同点和其基本结构在统一规则下的重新组合。

在综合课程的编制过程中,主要以来自相关领域的一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焦点组成基本的知识结构,把各种知识放在更大的认识框架的共同性关系上,这种课程由于注重通用原理和基本概念,故更能适应变化,有更大的迁移能力。

换言之,它没有分科课程的僵硬性而更赋有柔韧性。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回顾学科课程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人类早期的课程都是综合课程。

在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了分科课程,到十九世纪中叶又产生了新的意义上的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就是在课程的分化和综合的摆动中发展的,而课程的分化和综合的相互关联性又很强,两者互为基础,分科是为了更好的专业化,分科课程在综合课程的基础上脱胎而出。

而综合课程的直接基础又是分科课程。

没有学科的分化,课程的综合也毫无可能。

就学科的范围来说,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相对而言的。

如当代的物理学,相对于电学、光学和力学等属于综合课程,但对于包含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自然地理等内容的自然科学,物理学便是一门分科课程了。

事实上,在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中,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学科界限,任何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突破。

两种课程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两种课程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将是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不论是分科的彻底取消与分科的唯一化还是缺乏综合与不加限制的综合都是同样有害和不适当的。

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就学习者的认识结构而言,包括了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式才是合理的。

所以,我们认为,课程在今后的发展,仍将在分科与综合这一基本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两种课程也将共同存在。

综上所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有利弊且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两种课程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共同存在。

目前,学校的课程结构不仅以分科为基本特征,而且相当极端,不同学科各自为战甚至画地为牢,课程的综合基本没有得到解决。

因此,国家教育的课程改革将综合化作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正确的,也是实事求
是的。

现在,最关键的是,我们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进程中,必须对学科的分化与综合的所受制约性有一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从而取长避短,互相促进和不断完善。

四、课程综合化注意的问题
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中心的价值观。

它以解决单科突进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目的安排教学内容。

但课本的编排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简约化了的学习,是对人类知识的再认识。

它不同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实践、发现和创造。

因此,必须在学生能够多快好省地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相对完美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在学生能够思考、创新的前提下,确定综合范围。

综合毕竟只是一种手段,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如果一味追求高度综合,追求赶超世界综合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那么,这种综合最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综合课程的编写可以依靠为数不多的专家、学者来完成,但学校教学则要通过广大教师来实施,教师的业务素质具有决定性。

教师的业务结构是多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充实、完善是容易的,也是教师成长发展所渴求的。

学科课程“综合化”是容易办到的,但综合课程的真正实施还必须在抓紧对教师的培训和加大师范院校教改的同时逐步进行。

六、结论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优劣,以综合课程完全取代分科课程,在实践中也是不行的。

因为综合课程知识面宽,反映内容比较多,比较适宜于综合概要性的知识,而不能使其中所包括的每一门学科都保持一个独立而严格的学科体系。

我们在强调综合课程的重要性时,也要充分肯定分科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它们相辅相成,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而充分发挥作用。

此外,为了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课程建构中还必须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增设选修课,加大其课时比重,使选修课和必修课所占的比例更加合理。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举,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这是基本的课程模式。

它既有利于保证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科学知识的严密体系,又能够容纳新的知识;它既有统一要求,又有个性发展的余地。

分科课程是从科学知识的整体中,选取关系紧密、性质相同的部分内容,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成一门学科,在每门学科内部都有严密的结构体系;综合课程是指把相关的学科组合起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方法,不仅从内容上包含更为广泛的知识范围,而且从结构和功能上达到较为紧密的整合。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多样化的、具有弹性的课程结构,建立起以弹性和综合性为特征、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