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第3章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前期,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达到了高峰。明朝政府组织大规模的 船队,由郑和率领,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 非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索马里和肯尼亚,航程10 万余里。 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丝道”是指把在中国织成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这条横断亚欧 的古代贸易之路,它起自中国的安西(古代长安),西至罗马。
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这条路以西安(古代长安)为出发点,途中在中国境内又分 为三条,它们分别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 路线。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苏联(俄罗斯)境内—罗 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 什—帕米尔高訽—中亚 3、西域南路:西安—楼兰—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尔高訽—中亚—西 亚
(二)对外贸易 特点:不具有真正国际贸易的性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 互通有、调剂余缺。但它却是资本主义方式的萌芽,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 的解体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性贸易中心: 欧洲——佛兰德尔、 汉萨同盟和意大利城市威尼斯、热 那亚和比萨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 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地区间的贸易也得以发展,并且形成了几个比较重 要的贸易区,比如中国、日本、朝鲜之间的东亚贸易区。
科科学学技技术术的的发发展展对对国国际际贸贸易易的的影影响响??
1、使国际市场日益统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贸易竞争加剧。 2、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必然促进商 品、资金往来的增加,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利。 3、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 4、科学技术革命使国际分工由原来的 “垂直型”为主向“水平型”转化。 5、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交通和通讯的现代化。 P23-24
(二)对外贸易 贸易特点: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奢侈品,如香料、丝绸、宝石 等,范围主要是宗主国和附属国之间的商品交换。(贸易一般是在相邻国 家之间进行。)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中国。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1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一)特征 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地主阶 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 的土地,必须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地主正是靠土地剥削 农民劳动。
【重点难点】
亚太地区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条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入讲授内容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 课时
【教学过程】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1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4000年前) (一)特征 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消费品。 表现在:①生产工具极其简陋;②劳动对象范围狭窄(最初仅限于植 物的果实、根茎、小动物,后来才扩展到土地、种子等);③原始人生 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 (二)对外贸易
贸易特点:“对外贸易”只是部落与部落、氏族与氏族之间少量剩余产品的 交换。属于互通有无的性质,并不具有真正国际贸易的性质。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1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二、奴隶社会(前2100-221年)
(一)特征 人类开始实用金属工具,生产力得到了初步发展;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 完全占有奴隶,奴隶劳动创造的产品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①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进行劳动;②农民可以有自 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还有少量土地;③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大部分作 为地租缴纳给地主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一、亚太地区的地域范围 二、亚太地区成为经济贸易中心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三、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经济基础 四、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政策环境 五、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所面临的挑战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教学目标】 了解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经济中心,熟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后 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过程,掌握亚太地区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条件。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世界贸易中心的产生
一、地理大发现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 四、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区向北大西洋沿岸转移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世界贸易中心的产生
一、地理大发现(视频)
“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十五到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 “发现”新大陆的通称。
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 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 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主要是指从广州,福州等东南港出海的贸易路线.经马六甲海峡,中途会 在马来西亚或印尼停一次,然后前往孟买。)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第3章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
§1 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世界贸易中心的产生
一、地理大发现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 三、第二次产业革命 四、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区向北大西洋沿岸转移
§3 亚太地区—正在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