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威尔逊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产生背景:1,思想渊源,受到德国公共管理研究思想的影响
2,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70年代,美国大资本在财富和政治上的垄断;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民主主义者发动政治改革运动。
二、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定义:在所有政府体制中,都存在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并将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为“政治”和“行政”。
三、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定义:是指一种从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组织。
“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特征:合理的分工,,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构,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四、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定义: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代替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以加强劳动力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以及工作分析来达到最优效率。
五、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定义:将经营与管理区分,经营分为六项管理活动,定义管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法约尔定义的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六、怀特的系统化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行政环境的定义: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环境。
七、西蒙的行为主义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主要内容:1、“行政谚语”——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批判
2、行政学研究方法:事实与价值,操作定义和概念工具
3、行政决策理论
4、行政组织理论
“事实与价值”定义:事实命题是关于客观世界中科观察的事物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价值命题是关于偏好的表达。
这两种命题的区别也就相当于一般所谓“描述性陈述”与“规范性陈述”或“是然问题”与“应然问题”的区别。
八、帕金森定律
定义:是帕金森在对组织机构的无效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中,提出的关于组织机
构臃肿低效的形成原因的定律。
组织机构所完成的工作于工作人员的多少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管理层次的增加也与工作本身无关,这些是由一个规律性的动机所致,亦即“工作的增加只是为了填满完成这一工作可利用的时间”。
九、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
主要内容: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评论
2、对当代公共行政学的论述
3、提出沃尔多本人的公共行政观
借鉴意义:1、公共行政研究的中心要素是人本身,是通过公共行政过程中从事这种行为和过程的人来进行的。
2、行政国家首先是一种国家公共职能现象,其次是一种国家公共权力现象,所以行政国家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与扩展。
十、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
行为模式:1、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融合型)
2、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衍射型)
3、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棱柱型)
棱柱型模式的特点:
1、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和观点。
具体表现为“西化分子反精英”现象。
2、重叠性:即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亦行政机构不一定产生其应当功能。
公共行政的生态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政治构架,沟通网络,符号系统。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从行政环境来研究行政的生态学方法值得借鉴;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3、用生态的,整体的世界观看待行政现象,任何一个行政组织都不是一个绝对
孤立的系统,公共行政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行政生态学定义:要求运用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对行政系统做整体的观察与精密的分析,作宏观和微观研究,从而揭示行政这一主体生长和发展规律,以从整体上把握行政过程和行政运行规律。
十一、彼得原理
定义:“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
彼得原理揭示了知人善用,适才使用的人事行政原则,对于所有组织有适用性。
十二、德罗尔的政策科学理论
定义:核心是把政策制定作为研究和改进的对象,包括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以及具体的政策问题和领域。
政策科学的范围,内容和任务是:理解政策如何演变,在总体上,特别是在具体政策上改进政策的制定过程。
内容:现实和问题的理解;宏观政策或关键选择;超渐进主义;复杂性;模糊性决策;学习;政策结构;困难的选择;元政策,即制定政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