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庄子思想的认识作者:范欢院系: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专业:城市规划年级:2010级学号:20101150190日期:2011年11月庄子思想对我的影响【摘要】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思想中流露出的那份淡定,那份超然,给了世人无数的启发与想象。
直至今日,他的人生哲学依然影响着现代人的道德准则、思维习惯、价值判断。
在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苦苦追逐,多少年轻的生命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给与的沉重的压力选择逃避甚至是选择离开这个不堪重负的社会……要是人们能够体会到庄子思想中的那份淡泊,那份超然,能够让自己有所感悟,虽不能有庄子之豁达但至少我们也能积极面对困难和压力。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修身养性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遵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在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主张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保持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比享受任何荣华富贵都更好更为重要。
现实生活充满污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与之相妥协,所以当理想的生活在世间难以实现时,他宁可选择从现实中隐退,于是有了入世的庄子和出世的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庄子注目于认识论,深入认识人的精神领域。
这是对于宇宙与社会两方面的考察,其考察既宏观又微观,达到了认识论发展的极高水平。
达到此点的关键在于追寻精神领域的绝对自由。
(一追寻逍遥自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真正的自由须“无待”。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二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
•“不知周之梦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齐物论》)•“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达生》)•这种忘我的状态,庄子称为“吾丧我”(《齐物论》)(四)追寻思想自由的大师•“齐物”方可“游刃”于“和谐”之境。
•体悟事物的对立统一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变动不居的事物,“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齐物论》)二、庄子的主要思想1、庄子对“道”的理解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道”是“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超时空的绝对或无限;“道”无所不在而又无所固定;“道”无法用概念说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人之认识境界。
2、庄子三辩小大之辩: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无小大之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观之,则万物莫不小。
是非之辩:庄子认为是与非本来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认为的设计和安排,万物生而平等,没有是非之别。
为解决人世间的是非问题,庄子提出了“两行”的处理是非立场:既要看到是与非的对立和冲突,又要超越这种是与非的对立,用一种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将是非混合起来是大自然和人都能各得其所,这样才能悠然自得的生活。
生死之辩:”道”既是万物的本体,又表现为万物的生灭变化:死亡不过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已。
既然生灭是宇宙变化的形式,也是“道”的表现和呈现形式,那么人作为万物的一种,当然也有“道”的体现。
宇宙之间生灭变化,本无所谓生死。
庄子三辩表现了“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的相对主义的“齐物论”。
3、庄子的“逍遥”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4、庄子所持的宇宙和人的关系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5、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
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
•三、庄子及其后学的仁义观•1、《庄子》内、外篇的仁义观:•《庄子》内篇多从逍遥、齐物的角度对于仁义进行比较客观地分析, 如谓“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 大仁不仁”;又谓:“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 是非之涂, 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齐物论》) 。
庄子推崇的“圣人”、“至人”、“真人”等,决不以仁义自诩,他们“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人间世》) ,仁义实在是不值一提的事情。
如果“躬服仁义”,那就如同受了黥刑一样而不得逍遥。
庄子提倡“坐忘”,首先应当忘掉的就是“仁义”。
反之,如果非要宣扬仁义,“强以仁义绳墨之术暴人之前”,那就是“灾人”(《人间世》) ,即祸害于人•《庄子》外篇诸篇对于仁义的抨击和剖析,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断定“仁义”是对于人性的戕害,是对人心的迷乱。
•2)断定“仁义”是造成社会动乱纷争的根源。
•3)以道家基本观念对于“仁义”学说进行重新诠释。
•4)属于外篇的《天地》《天道》《天运》等, 将仁义视为“道”和精神逍遥的工具, 即所谓“假道于仁, 托宿于义, 以游逍遥之虚”(《天运》)•《庄子·让王》篇记载子路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是为“道”“穷”而“无耻”的表现。
•原宪对于来造访的子贡的抨击。
原宪虽为居陋巷的贫士, 但却保持高节, 不苟于世俗, 瞧不起居富贵而自傲的子贡。
他不无自豪地说: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与之饰,宪不忍为也。
•这两个记载, 可以说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庄子后学的仁义观。
•《让王》篇的作者在极力推崇“仁义之道”,认为它是岁寒时依然茂盛的松柏的精神支柱, 是孔子于困隘中依然能够屹立的根基。
“内省而不穷于道”, 是孔子浩然正气的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所说的“道”, 并非道家的道术, 而是“仁义之道”。
从仁义观看道儒关系:•首先,《庄子》内篇和外杂篇中时代较早的作品, 对于儒家的仁义观并没有进行猛烈抨击, 而是注目于构建庄学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庄子》外杂篇中对于仁义学说大加挞伐的篇章文字, 是庄子学派创立与构建完成以后与儒家学派争夺理论阵地的产物。
•第三,《让王》篇的仁义观念会与其它诸篇有较大区别,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学术大背景的发展变化。
•百家争鸣在战国晚期有了更多的融汇综合的趋势, 通过“鸣鼓而攻之”以制服对手, 越来越不可能。
•在庄子创立庄学的开始阶段, 儒家的仁义学说被作为创建基本理论体系的一个佐证, 从“道”的角度对它进行许多分析。
•在庄子后学的“先进”弟子那里, 仁义学说则遭到猛烈抨击, 孔子成为他们嘲讽的对象。
•在庄子的“后进”弟子,尤其是《让王》篇的作者那里, 仁义学说被推尊为“道”,孔子作为“得道者”的形象也就有了圣人的神圣光环。
•儒道两家的关系, 在战国中后期经历了相知、争鸣与融汇三个阶段,从《庄子》的仁义观的变化中可以比较明确地看清这三个阶段的演进脉络。
四、庄子及其后学的“情性”观•“情性”观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
《庄子》内篇就有以“生”代“性”之例。
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
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就有性,而情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
庄子的“情性”观的中心内容在于强调情性的悲苦。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认为人生实处于悲苦之中,谓人自从降生下来就处于不停顿的悲苦中等待死亡。
如《齐物论》中:“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在《庄子·外篇》中,庄子后学发挥了庄子情性悲苦的基本观念,并提出了“人生苦短”之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油然漻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知北游》)•人在如白驹过隙般时间内等待者覆灭,所以“人类悲之”。
•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庄子后学则进一步认为“情性”是恶之源,这种观念与战国后期的性恶论接近。
《盗跖》篇:“小人殉财,君子殉名。
其所以变其情,易其性,则无异也。
”是篇谓人性的贪婪:“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
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
”在战国后期法家理论成为主流政治理论,性恶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庄子后学的这个情性观正是顺应了这一思想潮流。
五、庄子人生态度思想在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1、庄子思想对追求和谐人生的指导意义庄子“齐生死”的思想,让我们打破主观观念的束缚,了解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以辩证、相对、变化的观念思考问题。
当今社会人们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高学历人群,由于竞争压力过大而不堪重负轻生者大大有之。
而庄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会给我们以更多启示。
庄子在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中,既不提倡悦生恶死,也不赞成悦死恶生,而主张“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生而不说,死而不祸”,始终持守着自然的中道。
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但是长生不死是绝难企及的非分追求。
庄子虽不赞成长生不死,却追求有限的长生久视,主张珍惜生命、爱惜精神,强调通过全性保真的途径,以尽人之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