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概述
一、单选题
CBBCD CDBCB CADDD ADBAB
二、填空题
1.传播时延、发送时延。
2.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3. ____电路交换____、___报文交换___和___分组交换___。
4. _语义、__语法与____时序。
5. ARPANET。
6. RFC 。
7.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8.客户/服务器(C/S)和对等方式(P2P)。
9.存储转发。
10.网络协议。
11.网络的体系结构。
12.服务访问点SAP 。
13.TCP/IP
三、综合题
1.比较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异同点。
TCP/IP协议实现网络互联的关键思想是什么?计算机网络协议为什么需要分层?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参考答案:
(1)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不同点:OSI更好的区分了服务、接口和协议的概念,因此比TCP/IP具有更好的隐藏性,能够比较容易的进行替换;OSI是先有的模型的概念,然后再进行协议的实现,而TCP/IP是先有协议,然后建立描述该协议的模型;层次数量有差别;TCP/IP没有会话层和表示层,OSI不支持网络互连;OSI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而在传输层仅有面向连接的通信,而TCP/IP在网络层仅有一种通信模式(无连接),但在传输层支持两种模式。
(2)实现网络的互连,其关键的思想是在底层物理网络与高层应用程序和用户之间加入中间层次,屏蔽底层细节,向用户提供通用一致的网络服务。
在用户看来,整个互联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在物理上由很多使用不同标准的各种类型的网络互连而成,但在逻辑上是一个统一的网络,提供通用一致的网络服务。
(3)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工作,“分层”可将复杂的协调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更易于研究和处理。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称为协议。
分层后,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易于实现和维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4)设某协议要求达到100%可靠,需要A和B双方交换信息共N次,而这N次交换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
假定第N此交换的信息是从B发送给A,要求A确认,若不需要A的确认,则表示B发送这个信息丢失了或出现差错都不要紧。
那么B发送的这个信息就可以取消,因而这个协议就只需要A和B交换信息N-1次而不是N此。
这就和原有的假定不符。
如果B发送的这个最后的信息是需要A加以确认的,那么这个协议需要A和B交换信息的次数就不是N次,而是N+1次。
但这就和原来假定的“双方交换信息共N次”相矛盾。
这样就反证了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2.长2km、数据传输率为10Mbps的基带总线LAN,信号传播速度为200m/μs,试计算:
1000比特的帧从发送开始到接收结束的最大时间是多少?
解:T1=2000/200=10μs t2=1000/(10×1000000/1000000)=100μs
T=100+10=110μs
3.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含义?
答:计算机网络主要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
资源子网由用户计算机系统及其用于共享的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组成,是网络共享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
通信子网为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提供通信服务。
通信子网是由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的数据通信系统,用于完成数据的传输、转接、加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任务。
4.报文交换具有哪些特征?
报文交换具有下列特征:
(1) 源站A和目标站E在通信时不需要建立一条专用的通路。
(2) 与电路交换相比,报文交换没有建立线路和拆除线路所需的等待和时延。
(3) 线路利用率高,节点间可根据线路情况选择不同的速度传输,能高效地传输数据。
(4) 要求节点具备足够的报文数据存放能力,一般节点由微机或小型机担当。
(5)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高,每个节点在存储转发中,都进行差错控制,即检错、纠错。
(6) 缺点:由于采用了对完整报文的存储/转发,节点存储/转发的时延较大,不适用于交互式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