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章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行为,即各犯罪人为追求同一危害社会 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联系、彼此配 合的犯罪行为。在发生危害结果时,其行为均与 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形式如下: (1)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 合。 (2)共同直接实施犯罪 (3)存在分工的共同犯罪行为 。
3、主观条件
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 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 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共同的认识因素 其一、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 其二、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而且 也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也会引起某种危害结果; 其三、各共同犯罪人都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 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共同的意志因素 希望或者放任
按分工不同 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教唆犯 按作用不同 主犯、从犯 我国刑法的分类兼顾了上述两方面 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二)主犯
主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活动或者在 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刑法》97条:“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 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 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案例2
冉某因与李某有仇,冉某以两万元雇佣无业青年 甘某重伤李某。某晚李某下夜班回家时,甘某将 李某拖拽至马路旁的排水沟内,持钢管殴打李某 致轻微伤,后看到身后警灯闪烁的警车驶来,以 为有人报警,强行劫取了李某随身携带的980元 现金便仓皇逃跑。 问:如何认定?
4、不属于共同犯罪的情况
(1)共同过失犯罪 (2)同时犯 (3)二人以上实施罪过不同的犯罪 (4)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 (5)超出共同故意的犯罪 (6)事后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 (7)先后犯不构成共同犯罪 (8)片面共犯
共同犯罪的中止 (1)结果犯和危险犯:每个共同犯罪人不仅要对自 己的犯罪行为负责,而且要对其他犯罪人的犯罪 行为负责,在自动停止本人的犯罪行为的前提下 阻止了其他犯罪人继续实施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 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则成立中止;部分人只是消 极地停止犯罪,不成立中止 (2)行为犯:自动停止犯罪,就成立犯罪的中止。
5、共同犯罪与单位犯罪
(1)产生犯意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2)犯意的种类不同。 (3)承载犯意的最终主体不同。 (4)犯罪动机不同。 (5)单位犯罪的情况下,单位成员并非都有犯 罪意图和犯罪行为。 (6)单位组织与共同犯罪中组织不同。 (7)法律规定的模式不同。
三、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案 例 分 析 4、甲掌管国家机密,乙是某国的间谍。乙经常宴请 甲,利用甲酒后放松警惕套取到国家机密。 5、甲追杀丙,丙慌不择路进入一体育馆,乙远远看 到此情况,偷偷将体育馆出口处的门锁上,甲将无路 可跑的丙杀死。 6、丙生病到医院,医生甲拿错了药,护士乙打针时 工作马虎加大了剂量,这两个因素凑在一起,导致丙 死亡。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目录
一、共同犯罪概述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三、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 四、案例一、思考题
一、共同犯罪概述
(Survey of Joint Crimes)
刑法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 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按照他们所犯 的罪分别处罚。
(三)从犯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 犯罪分子
次要的实行犯 帮助的从犯
从犯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7条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胁从犯
胁从犯:指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所谓“被胁
迫”,是指受到他人暴力强制或者精神威胁。 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 者免除处罚。
共谋而未实行与共同犯罪的认定
理论界观点: 一、共谋而未参与实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理由:未参与者与参与实行者只有共同犯罪故意 而没有共同犯罪行为。
二、共谋而未参与实行,仍构成共同犯罪。
理由:共同犯罪行为不仅仅指共同实行行为,而 且包括共同预备行为。根据 “部分行为整体责任” 的归责原则,所有参与共同犯罪的人员都应当对 属于共同犯罪故意范围内的最终危害结果承担刑 事责任。
3、 教唆犯的既遂
观点: (1)实施完教唆行为构成既遂 (2)被教唆的人产生犯意,构成既遂 (3)被教唆的人实施被教唆的罪构成既遂 (4)被教唆的人完成犯罪,构成既遂
5、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刑法29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 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 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 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
简单共同犯罪:亦称共同正犯、共同实行犯,是
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实行某一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的 行为,共犯人都是实行犯,不存在组织犯、帮助犯、 教唆犯问题。
复杂共同犯罪: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犯罪
分工的共同犯罪,不仅存在直接着手实施共犯行为的 实行犯,还有组织犯或教唆犯或帮助犯的分工。
案例1
2009年2月7日晚,犯罪嫌疑人李某与同村的赖某 等人到本镇的夜宵摊吃夜宵,因让路问题,李某 与被害人陈某发生争吵,与李某一起来吃夜宵的 赖某等人在李某的呼喊下,冲上去打被害人陈某, 同时在附近吃夜宵的黄某听到李某喊话后持刀冲 上去捅伤被害人陈某,造成被害人陈某重伤。本 案查明的事实:1、造成被害人陈某重伤的是黄某 所为;2、黄某与李某是同村人,但不是与李某一 起来吃夜宵的人。如何认定?
对“被胁迫”的理解
区分:身体完全受到强制或者精神处于不知状态。 胁从犯虽然是受到胁迫而参加犯罪,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意志 自由,即行为人之所以参与实施犯罪,是基于其一定的意志 自由选择的结果。而身体完全受到强制与精神处于不知状态, 而为行为虽然在客观上发生了危害结果,但不构成犯罪。
(五)教唆犯
教唆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即以劝说、利诱、授 意、怂恿、收买、威胁以及其他方法,将自己的犯 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意或虽有犯意但不坚定的 人,使其决意实施自己所劝说、授意的犯罪,以达 到犯罪目的的人。 1.教唆犯的成立条件 (1)在客观方面,必须实施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教唆行为必须明确、具体,必须是教唆一定的人犯 一定的罪。 (2)在主观方面,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
2、教唆犯的认定:
(1)刑法将某种教唆行为单独列为犯罪的,就应当按 相应的犯罪处理而不再按教唆犯处理。 (2)超过了教唆犯教唆的内容时,教唆犯只对自己教 唆的犯罪负责,超过部分由被教唆者自己承担刑事 责任。 (3)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其所教唆的犯罪定罪量刑。 (4)对于教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犯罪的,按实 行行为人实际所犯之罪对教唆者单独定罪量刑,不 以共同犯罪论处。
案 例 分 析
张某和李某两人互不认识,某日夜, 张某骑自行 车经过一家超市,发现超市门半开着,里面没人, 于是张某进入超市窃取东西;此时李某也骑车经过, 发现类似情形,也进入超市窃取东西,两人相视而 笑,张某装了一大袋子东西欲走,无法把东西搬上 自行车,这时张某让李某过来帮忙,帮他把袋子抬 到自行车上。张某走后,李某拿了东西也走了。经 查证张某偷的东西价值2.2万元;李某偷的东西价 值1.3万元。 问:如何认定?
案 例 分 析
1、1995年10月间,被告人罗登祥、王涛(在逃),两人商定用安眠药将
运输棉纱的司机迷昏后劫取棉纱,并一同购买了安眠药。 1995年12月中旬,罗登祥、王涛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硕县乌什塔 拉镇。12月20日早晨,二人搭乘和田地区第一汽车运输公司杨衡(被害 人,男,20岁)驾驶的载有10吨棉纱由当地驶往乌鲁木齐的东风半挂车 (车辆价值4·5万元,棉纱价值23万元)。天黑时,车行至国道314线甘 沟路段199·5公里处,壬涛趁杨衡停车换轮胎之机,意欲杀害杨衡,持 石头朝其头部砸了一下,致杨衡倒地。之后王涛抬着被害人的头部,罗 登祥抬着被害人的双脚(腿、脚还在动),将被害人扔到路基下。因怕 被人发现,两人走下路基,抬着被害人继续往下拖了几米。王涛又持石 头朝被害人砸了几下,并用石头将被害人压住。然后由被告人罗登祥驾 车,两人一起逃离现场。被害人杨衡因头部受打击,造成严重颅脑损伤、 脑挫裂伤死亡。1996年3月中旬,被告人罗登祥以21·7万元的价格将棉 纱卖给他人,罗登祥得款14万元-案发后,公安机关追回赃款21·53万元、 东风半挂车一辆,均发还受害单位。 被告人罗登祥在羁押期间,于1996年5月1日晚与同监舍男外三名在 押人员挖洞准备逃跑,罗登祥逃跑时被看守人员发现,脱逃未逞。
案 例 分 析
1、甲和乙均与丙有仇。一日,两人各自埋伏(无意思联络) 在丙回家的路上,甲开枪射击丙,未中。乙开枪射击,命中 丙,丙遂中弹身亡。 2、甲与丙有仇,甲邀约到乙,谎称只是想将丙的脚打断, 使其成为残废。某日,甲乙将丙堵在回家的路上,进行殴打。 乙想将丙打残,遂砸其腿部。甲一心想置丙于死地,用砖头 猛砸丙的头部,致丙死亡。 3、甲乙经共同谋划后到丙家盗窃,两人分头搜索财物。甲 进入保姆的房间,将独自在家睡觉的小保姆强奸。对此,乙 并不知情。
片面共犯
片面共犯,是指共同行为人的一方有与他人共 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协力于他人的犯罪行为 ,但他人却不知道其给予了协力,因而被协力 者与协力者之间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情形。暗 中故意帮助他人实施故意犯罪,被帮助者虽不 知情,但帮助者既与他人有共同发展的故意, 又有共同犯罪的行为,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 则,按片面共犯论处,是比较适宜的,不是客 观归罪。
主犯的刑事责任
两种情况: 1、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 的全部罪行处罚。 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指在首要分子的计划预谋内 集团实施的全部罪行,集团个别成员超出首要分子 的计划预谋范围而实施的犯罪,则不属于集团所犯 的全部罪行。 2、其他主犯的刑事责任。 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 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