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已经储备的地理知识以及生活实际,理解并记忆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影响因素2.通过预习回顾,理解并说出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走向及密度的影响;并应用于交通运输线的布局选择。

3.通过限时训练,提高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1.联系实际情况,理解并记忆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影响因素2.记忆归纳总结地形如何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路密度1.知识链接: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河流水文、生态环境等(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发展水平、资金、技术因素等2.记忆创新设计P104【归纳总结】并熟记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的影响。

【预习检测】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

青藏铁路西宁一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14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将会被取代。

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及某段展线景观。

读图完成1-2题。

1.铁路建设采用展线技术的目的是A.尽可能多的经过城镇 B.避开断裂构造和地震带C.节省铁路建设的投资 D.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2.有专家认为,关角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其原因是()A.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B.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C.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D.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2014新课标I卷)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3-5题。

3.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4.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5.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6.下图为西藏局部地区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主要峡谷地带的大致走向,并分析峡谷的形成原因。

(2)简述上图所示地形对城市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堂探究】探究一【2017天津卷】(15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图13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请回答两项。

(6分)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

据图13所示信息说明原因。

(3分)探究二: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比较乙村→甲村、乙村→丙村两条公路线路的特点,并简述其原因。

【课堂检测】川藏铁路(成都至拉萨)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建设规划,成都至拉萨运输距离为1 629千米,全线贯通后到拉萨只需8个多小时。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川藏铁路建设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 )A.地形、地质构造复杂 B.资金短缺C.技术力量不足 D.多年冻土的存在2.川藏铁路的战略意义远大于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将( )A.完善进藏通道,进一步加强西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B.开发沿线旅游资源,促进香格里拉、桂林地区旅游发展C.加快沿线资源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沿线工业走廊D.促进川藏地区对外开放,构建中国—东盟陆路经贸通道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比例尺为1∶100 000)。

读图,完成3~4题。

3.为了加强甲镇与乙村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路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4.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 )①穿越河流②临近港湾③穿越城区④坡度太大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 500千米,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

据此5-6题。

5.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先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地质C.气候D.水文6.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

主要是为了(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7.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A.武汉—广州B.杭州—上海C.成都—上海D.兰州—北京预习检测答案:1-5 DCDBB6.(1)南北走向。

板块挤压,地壳抬升;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

(2)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城市主要沿河分布;城市数量少(级别较低)。

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以公路(国道)为主;线路稀疏。

【课堂探究】探究一(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探究二乙村→甲村的公路比较平直,乙村→丙村比较弯曲原因:乙村→甲村公路线路经过的地区地势较平坦,乙村→丙村经过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沿等高线修建,以减小公路的坡度【课堂检测】AACDABA第3题,由图可知,c线路基本与等高线平行且线路较短,工程量较小,是最合理的选择。

第4题,图中铁路穿越城区,对城区环境造成污染,与等高线垂直,工程量大,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2017全国卷Ⅱ】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

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

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

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

(8分)(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4分)(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

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10分)(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

(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解析】(1)人们徒步难以穿越白令海峡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区域的气候寒冷、暴雪、强风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提示,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夏季气温较高,方便通过。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影响因素。

据图可知,该地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夏季浮冰多,对桥墩的建设要求较高;东西跨度大,施工难度大;该地人口稀疏、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材料缺乏,需远距离运输;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

考点:区域自然特点及影响跨海大桥修建的因素【点睛】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不相连,只有寒冷时结冰,才能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从而误判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

要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不能从自己的主观印象出发。

材料中提示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夏季该地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有利于通行。

【答案】14.(15分)(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

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区域之间的联系越多,对交通的需求量越大;而且,经济越发达,区域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利用交通建设和技术条件越有保障;而且从图示来看,津、京两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货物的中转量大,交通压力大,因此该区域的交通密度较大。

(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

从图示来看,从唐山到承德需要穿越山地,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大。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题干中可知,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承德旅游资源丰富,通过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能够带动该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而能够扩大区域的就业、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经济收入,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人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旅游资源的破坏。

考点:影响交通密度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京津冀地区铁路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交通分布的因素、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1)题,要求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交通密度大的原因,主要从需求量和建设条件来分析,同时注意对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第(2)题,注意要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审题,该题主要是考查的是区域在交通完善后,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后,进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的前提是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不要盲目地从交通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作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