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专题

高中地理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专题

微专题地形对交通的影响【知识精析】一、地形对交通的影响1.地形对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23.4(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自然障碍较少,不仅交通运输方式可选择性大,而且速度快,运输量大,交通运输效率要高。

(2)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较多,运输线路在建设和维护时成本较高,而且在运行时要确保安全。

相对而言,交通运输效率较低。

二、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分析生态影响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响等四、图解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高考例析】(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3分)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4分)(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3分)【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素养提升】一、选择题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B.聚落C.耕地 D.地形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1.D 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 m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

2.B 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约30 km,距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3.B 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所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水源关系密切,而绿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所以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的分布。

读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回答4~5题。

4.两河流流经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和走向为( )A.裂谷、东西走向B.断层、东北—西南走向C.背斜、西北—东南走向 D.向斜、东北—西南走向5.计划从图中的M到N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

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甲 B.丙C.乙 D.丁4.B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干流基本平行,应为褶皱所形成的平行山谷;河流都出现一致方向的弯曲(东北—西南走向),应由断层错位而形成。

5.C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M到N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所以乙线路基本沿着等高线方向,是最合理的线路。

6.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图中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A.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D.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6.D 甲处等高线密集,地形陡,高差大,公路连续弯曲,以减缓公路坡度,保证安全行驶。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

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

据此完成7~8题。

7.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8.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②汽车性能的改善③科技水平的提高④为节省投资A.①③ B.②③C.③④ D.②④7.C 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是因为山区坡陡,公路要沿着等高线延伸方向修建,这样可使线路坡度较缓,安全性较高。

8.A 高速公路突出高速,要尽量走直线;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可遇山挖隧道、遇沟搭桥,使道路尽量沿直线延伸。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9~10题。

9.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A.沿山谷延伸B.沿山脊延伸C.沿等高线延伸D.沿经纬线延伸10.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9.A 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山谷。

10.C 读图可判断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

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工程量与施工难度,减小路面坡度。

(2018·安徽省A10联盟2018届高三最后一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

此道始建于殷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

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先用火烧石,待石温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淋浇)在山上破石开路。

下图为褒斜古道线路图。

据此完成11~13题。

11.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 )A.溶蚀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风化作用12.甲地的地貌类型及古人在甲地修路时采取的对策是( )A.河谷地貌沿河成路B.低山垭口横岭越垭C.断块山“之”字型盘旋D.悬崖峭壁凿壁而栈13.三国时一队蜀军在褒斜古道驱木牛流马运军粮,行至甲地时,木牛的影子恰好与木牛垂直并指向北方,按古人天干地支时辰此时应属( )A.子时B.卯时C.午时D.酉时11.D “火焚水激”法是先用火烧石,待石温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淋浇,岩石热胀冷缩变化,导致裂开。

这种因温度变化导致的岩石遭受破坏,产生裂隙,形成松散物的作用属于风化作用,D对。

溶蚀作用是流水外力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是流水、风等外力作用,没有温度变化影响,A、B、C错。

12.B 读图,甲地位于褒斜古道上。

甲地没有河流,没有河谷地貌,不会是沿河成路,A错。

图中甲地位于两条河流之间,应该是河流的分水岭。

横岭越垭就是在山岭处找一个海拔比较低的垭口穿越过去,古道又是横贯而过,B对。

“之”字型盘旋是沿着山地迂回盘旋,甲地古道是直接通过,C错。

根据图例,甲处为古道线路,不是栈道遗址,不是在峭壁上凿壁而栈,D错。

13.C 三国时一队蜀军在褒斜古道驱木牛流马运军粮,行至甲地时,甲地线路呈东西向,木牛的影子恰好与木牛垂直并指向北方,说明当地地方时为12时,按古人天干地支时辰,12时应属午时,约11时至13时间,C对。

A、B、D错。

二、综合题14.(2015·重庆高考·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

下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

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下图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

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 km/h、40 km/h。

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

【解析】地势起伏的大小是影响铁路运行速度的重要因素。

地势起伏大的地区,运行速度慢,地势起伏小的地区,运行速度快。

【参考答案】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高。

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低。

15.读台湾岛地图,据图归纳台湾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解析】图示台湾铁路线沿海分布,与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参考答案】分布:在台湾岛的边缘(或沿海分布),呈环形分布。

原因:台湾岛中部多山地(或地形以山地为主),修建难度大,岛屿边缘地势平坦,易于施工,城市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运输需求大。

16.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

(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

(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

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为背斜侵蚀成谷地。

第(3)题,线路的设计尽量沿等高线延伸。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

【参考答案】(1)背斜。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盆地。

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

(3)绘图略。

(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