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501K)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够从事中医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中医人才,并为其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基本培养要求
1. 知识要求
(1)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掌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基本知识,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
(3)掌握中医经典理论,了解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
(4)掌握中医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基本知识。
(5)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等基本知识。
(6)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
(7)掌握必要的药理学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8)熟悉必要的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知识,了解减缓病痛、改善病情残障及心身康复、生命关怀的有关知识。
(9)熟悉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知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了解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方式。
(10)熟悉卫生法规,了解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2. 能力要求
(1)具有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具有正确运用中医理法方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
(3)具有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和技术进行系统体格检查的能力。
(4)具有合理选择现代临床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治疗的能力。
(5)具有对常见危急重症进行判断以及初步处理的能力。
(6)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有与同事及其他卫生保健专业等人员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
(7)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
(8)具有信息管理能力,能够利用图书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
(9)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以及搜集、整理、分析临床医案和医学相关文献的能力。
(10)具有运用一门外语查阅医学文献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3. 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事业而奋斗。
(2)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重视患者的个人信仰、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
尊重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医生、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4)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
在医疗服务中,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5)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6)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遇到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7)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8)具有依法行医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维护患者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9)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0)具有科学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5年,修业年限4~10年。
学位: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中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
(二)核心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金匮要略、伤寒论选读、温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
四、课程设置与修读学分
总学分及各环节学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及学分
(一)军训
军训安排在新生入学之初,不计学分。
(二)实验与实训
实验包括课程内实验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
单独设置的实验课有生理学实验、实验方剂学等,单独设置的实验课,按实验教学考核、计分。
课程内实验课,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课一同考核、计分。
实训包括课程内实训和独立设置的实训课。
独立设置的实训课有针灸学实训、推拿学实训等,按实训教学考核、计分。
课程内实训课,实训教学内容与理论课一同考核、计分。
(三)见习与实习
1.假期见习
(1)专业见习,共3次:
第一学年小学期,安排2周的中医基础理论认知见习。
第二学年小学期,安排2周的中医诊断和中药认知见习。
第三学年小学期,安排2周的中医临床见习。
(2)中医思维训练,共3次:
目的:为强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强化中医思维,强化规范化门诊病历书写训练,在假期小学期见习中同时安排学生中医思维训练。
在见习中选择一个病案,撰写中医辨证论治内容,并完成分析。
要求:密切结合已学专业知识,已学习《中医诊断学》,需要收集四诊资料,完成中医四诊和辨证内容;已学习《中药学》,完成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学知识,拟定主要治疗中药;已学习《方剂学》,完成中医辨证的基础上,拟定中医处方(需附加减);已学习《中医内科学》,根据中医诊断,进行辨病与辨证结合。
如已经学习中医经典课程,需利用所学中医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辨证论治。
完成后,开学后一周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病案讨论,推荐优秀病案参加学院组织的评选。
假期见习,由学生自主联系见习单位,填写假期见习手册,经学院考核,成
绩合格者,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各0.25学分,第三学年0.5学分,共计1学分。
2.毕业实习与实习报告
(1)时间:48周。
(2)学期:安排在暑假及第8~10学期。
(3)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具体的实习目标与要求详见《中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12周,西医内科12周(包括急症4周),中医外科4周,中医妇科4周,中医儿科4周,中医骨伤科4周,针灸科4周,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喉科(任选一科)2周,推拿科2周。
(4)实习环节总计48学分。
具体分配见下表:
(四)第二课堂
分为社会实践、竞技竞赛、技能考试、科研训练、创业实践、论文成果和素质修养7个大类,选修不低于2个学分。
实施办法详见《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管理办法》。
六、教学进程表
1.通识教育课最低修满45学分,其中必修37学分,选修8学分
6.个性培养课程:必修7.5学分
七、开设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应承载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
详见下表。
八、制定说明
本培养方案在此前方案基础上,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2012年《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和《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修订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校教字〔2017〕1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及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1. 本方案自2017年级开始试行。
2. 本方案解释权在中医学院。
3. 本方案围绕我校“培养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以“厚实基础,加强实践,强化能力,突出特色,因材施教”为原则,坚持“满足个体需求,引导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突出“以文化人、厚重基础”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加强并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形成既保证国家规定的人才培养基本质量,又充分体现我校办学优势特色的培养方案。
4.本次修订依据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同时突出地方办学特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调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充分结合。
5.本次修订以保证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的教学为重点,确保其教学的核心地位。
6.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明确了创新训练教学环节及学分。
积极推行床边教学,加大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和见习课程建设。
7.本方案所列课程选用国家统编教材和部分自编教材。
8.教学进程表在具体运行中可能会有适度调整,各业务课程讲课、实验、见习等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详见有关课程教学大纲。
9.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进程由学校统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