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美文,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2、理解笼罩、水天相接、人声鼎沸、横贯、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主动感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钱、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来前是这番景象: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潮来前人们是这番景象: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是啊,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你们看,潮真的来了。

(视频)刚才视频里的情境咱文中也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重点从字里行间体会钱塘江的神奇。

5‘
请看老师的学路建议:
主动参与
个人学习:
1、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划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句子挑选其中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反复练读,读出钱塘江的“奇”2‘
小组学习:和组员交流你喜欢的句子,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推选组员汇报
哪组先来汇报。

3‘
思其序5‘
刚才同学们都很有感情的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句子,不过把“观潮”的顺序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段话,看谁的本事大,能听清楚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描写廉洁起来的。

“午后。

颤动起来”
听出来没有,你觉得是哪些重要的词语使作者的表达更有序了?/或者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来之时?
(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ppt 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是啊,读着读着,这钱塘江水潮来之时仿佛变成了一首歌,如果说不见其形,先闻其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那么接着这首歌:响声越来越大——最后这首歌:如同山崩地裂。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来,男生,一起唱响这战歌吧,男生齐读。

是啊,读着读着,这钱塘江水潮来之时又仿佛变成了一幅幅图画,谁能够说说,这段文字如果说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之时,江面还是风平浪静,那么接着画面变成——然后画面又变了——画面继续变化——越来越近。

5‘
主动建构
是的,孩子们,美文如歌,美文如画,跟随着作者言之有序的描写,我们仿佛就站在钱塘江畔一般看潮水越来越近,听声音(越来越响),来这是一幅静止的画面,跟随作者的文字,用你们的朗读让天下奇观再次灵动起来吧。

(齐读3、4自然段)。

师:是啊,重复: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孩子们,面对此情此景,面对这钱塘江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答),
主动拓展5‘
孩子们,如果说观潮前,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当午后一点左右,人参鼎沸……一条白线,人群沸腾,那么当最壮观、最让人惊叹,最神奇的一幕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又是什么反应呢?请你想象当时观潮人群的反应,写一、两句话。

其实,钱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的场面上,它还表现在“潮去后”的情景中。

请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潮去后又奇在哪?
课的最后,让我们再看一看大家声若“山崩地裂”的钱江大潮,这就是形似“万马奔腾”的钱江大潮,这就是势如“浩浩荡荡”的钱江大潮!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江大潮!
师:此情此景,曾让无数目睹其雄姿的文人墨客心潮澎湃,情难自抑,“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宋)范仲淹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宋)米芾(fú)师:想象着钱江潮的形象,我们一起读这两个诗句。

生(齐读):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宋)范仲淹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宋)米芾
千古绝唱的钱江潮,酝酿了独特的潮文化和人文精神。

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有着不计其数的以“钱江潮”为主题的诗词、歌赋、音乐,就让我们带着不一样的收获离开课堂,走向“课外阅读”这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