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


器 官
构成
植 物 体
(2).植物组培过程(组培周期)
已 外分 植化 体细

脱分化
愈 再分化 伤
组 织
形成

器 官
构成
植 物 体

22
四、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途径
(一)重要概念
外植体(explant):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活体(in vivo)植物体上提取下来的,接种在培养基上的无菌 细胞、组织、器官等均称为外植体。
(3)新品种选育: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新品种选育具有效 率高、周期短、纯度高等优点。
9
(4)在遗传、生理生化 和病理等研究上的应用: 组织培养能快速、大量 地获得性状一致的实验 材料。
(5)种植资源的保存: 具有独特遗传性状的生 物物种的灭绝是一种不 可挽回的损失。
10
“余蝴蝶”
“绿云”
11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
子,可去除种皮或预先用低浓度的盐 酸浸泡或机械磨损。
25
接种材料修整与冲洗 26
愈伤组织(callus):原指植物受伤后在伤口表面形 成的一团薄壁细胞;在组织培养中,是指在人工培养 基上由外植体形成的一团无序生长的具有旺盛分裂能 力的薄壁细胞。
Edward C. Cocking
15
1962年,Murashinge 和Skoog 在烟草培养中筛选出 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MS培养基。 1964-1966年,印度科学家Guha 和Maheswari 在曼 陀罗花药培养中首次由花粉诱导得到了单倍体植株。 1972年,Carlson 通过两个种的烟草原生质体融合 培养,获得了第一个体细胞杂交的杂种植株……
小野芝麻和凤眼兰的栅栏细胞和虎眼万年青属表皮细胞 Knop+蔗糖 无分裂
细胞高度分化+培养基中无生长激素 13
2、奠基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
1934年,美国植物生理学家 White 用番茄根尖建立起第一个活 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从而使非
胚器官的培养首先获得成功。
1937年,White发现3种B族维生 素和IAA对植物生长有用。创立 了White培养基。 1943年White发表了《植物组织 培养手册》的专著,使植物组织 培养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茎节的茎段,长约4-5cm。
24
接种材料修整方法
外植体类型
修整方法
叶片
叶片带油脂、蜡质、茸毛,可用毛笔 蘸肥皂水刷洗;较大叶片可剪成若干 带叶脉的叶块,大小以能放入冲洗用 容器即可。
花器
一般不用修整,直接冲洗消毒。
果实、种子、 一般不用修整,直接冲洗消毒。种子、 胚、胚乳 胚或胚乳培养时,对于种皮较硬的种
5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1、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离体、无菌条件下利用人工 培养基对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进行 培养,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离体培养或试管培 养) 器官(organ):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组织(tissue):花药、胚珠、胚、胚乳、形成层等。 6
20
细胞全能性的实现条件和差异
全能性实现的条件: 离体状态 有一定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 细胞再生的潜力与细胞分化程度成负相关
受精卵 > 生殖细胞 > 体细胞
植物细胞 > 动物细胞
21
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
(1).植物的生活史(生命周期)
受 精 卵
早期胚胎发育 合 分化 子 胚
组 形成 织
切取
接种
愈伤组织的形成
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过程
移栽
培养室
试管苗的形成
2、植物组织培养特点 ①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 ②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 ③管理方便,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
制。
8
3、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
(1)快速繁殖技术:不受季节限制、用材少、速度快等 特点。
(2)植物生长点附近的病毒浓度很低甚至无病毒,茎尖 培养成为获得无病毒植株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 植物组织与器官培养
1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植物组织培养 第二节 植物胚胎培养 第三节 毛状根培养 第四节 人工种子 第五节 植物脱毒
2
3
第一节 植物组织培养
A Glimpse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主要内容: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 三、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四、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途径 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 六、植物组织培养问题分析
23
外植体处理 接种材料修整方法
外植体类型
Hale Waihona Puke 修整方法根及地下部 剪除老根、烂根;切除损伤及污染严重
器官
部位;用软毛刷刷洗,去除泥土、虫卵
等附属物;幼根剪或切成1至几厘米长的
根段。
茎尖、茎段 剪或切除枝条上的叶片、叶柄及刺、卷
须等附属物;软质枝条用软毛刷蘸肥皂
水刷洗、硬质枝条用刀刮除枝条表面的
蜡质、油质、茸毛等;枝条剪成带2-3个
17
三、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植物组培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8
1、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一个生活的植物细胞,只要有完整的膜系统 和细胞核,它就会带有一套发育成一个完整 植株的遗传基础,并具备发育成完整植物体
的潜在能力。
19
思考题:为什么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 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
16
我国学者在组培研究工作中的贡献:
1933年,李继侗等关于银杏胚胎的培养。 1935到1942年,罗宗洛,玉米等植物的离体根尖培
养。 1951年,崔澂等确定嘌呤和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
与根的形成条件之一。 后来罗士韦,李正理,王伏雄等关于幼胚和茎尖的
培养工作都很有价值。 我国还先后研制出N6,C17等培养基。
1、萌芽阶段:(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 1838-1839年,德国科学家Schleide 和Schwann发表了 细胞学说,奠定了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2
Haberlandt:1902年,提出了 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
观点:
高等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可 以分割成单个细胞
贡献: 提出细胞全能性
首次进行离体细胞培养
P.R.White
14
3、快速发展和应用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1958年,英国科学家Steward 等用胡萝卜根 的愈伤组织细胞进行悬浮培养,成功诱导出 胚状体并分化为完整的小植株。这是第一次 获得植株再生成功,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细 胞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第一个突破。
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用酶法从番茄幼根 中分离得原生质体成功。这是植物组织培养 的第二个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