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要有精气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如何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三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成为数学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
因此数学课堂必须呈现出新变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这一任务。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求注重教学的“精”,即:精当的目标、精选的内容、精心的设计。
精当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一大支柱。
目标精当,就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精当的教学目标,要具备定向功能、强化激励功能、适应功能和评价功能。
教学目标的精当还体现在:①综合化。
即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三维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要体现;还要有所侧重,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科学分配三维度的比重,不可面面俱到,平均分配。
②系统化。
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标准”中“总目标”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具体目标的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上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③行为化。
学生要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学习,通过什么工具。
目标要具体明确,易理解、可测量、便于评价。
这都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精当的设计与处理。
精选的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指教科书,广义的还应该包括参考资料、作业练习及其他辅助资料。
对教学内容的精选表现为:①抓主要内容,即指向教学、教育、发展任务的内容。
②挖掘独特内容,即能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③不放过深奥之处,比如同步指导上的趣味数学,即对于较重要而又难懂之处,教师作精细讲解,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④适时补充相关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结合一些生活实际、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热点问题教学,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精心的设计:教学设计包括目标设计、导语设计、板书设计等多方面。
一要选好教学的切人点。
二要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从提问中挖掘数学信息,从回答中解决数学问题。
其次教师要求注重教学的”气”,即:民主的气氛、生活的气息、创新的气魄。
民主的气氛: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新型民主平等的关系。
针对教学内容,师生敞开心扉,倾听接纳,坦诚相待;学生人人参与,突出主体,表现个性,展示创造性。
师生在如沐春风、其乐融融的气氛中,通过分享彼此对教材的思考、经验、情感、体悟甚至困惑和疑虑,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发展的境界。
生活的气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的意识。
新课改理论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课程不仅指“文本课程”,还包括“体验课程”。
新课程在内容上,改变过去“繁难偏旧”和偏重课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贴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体验;学生学到的是终身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人格素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放、勇于竞争和善于合作的人生态度。
这个比如对小数点的初步认识,认识东南西北方位等等的知识,教师都可以多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学习数学,在快乐中学习,在疑问中学习,在观察中学习,从而提高对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气魄: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中,教师要有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气魄,学生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
创造性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可以培养的。
教学中首先要立足个性差异,培养求异思维;切忌求同过多,遏制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
其次要灵活运用教材,积极诱导启发。
重视设疑、启疑,因为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而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注重对问题的提问。
再次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创新精神的发挥。
同时注重儿童独特
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天真直率、敢想敢说,乐于独辟蹊径,却容易挂一漏万,缺乏严谨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要细心呵护这些宝贵的创新性表现和回答,因为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会使它稍纵即逝。
另外,教师要掌握新课程科学的评价标准,不据统一标准判成绩,不惟分数多少论高低。
创造性好比“种子”,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即良好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科学的灌概、合理的施肥、精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它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因此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能给予绝对的评价,要求做到客观、全面。
再次教师要求注重教学的“神”,即:形象要精神、讲授要传神、听课要入神。
教师形象要精神:教师的形象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无形资产。
课堂上教师是学生注视的中心,其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
因此教师的精神面貌应该神采奕奕、亲切自然、仪表仪态大方整洁。
切忌无精打采、拘谨单调、拖沓慵懒。
教师讲授要传神:大家都明白在教育心理学中提到,人们之间的交流效果,7%来自语言,38%来自语调,而55%来自表情。
一般情况下,老师讲授的内容都是重要而难懂的问题。
讲授要达到传神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要简明、规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形象生动、富有幽默感,易于启发学生;②增强教学非言语表达艺术。
首先要发挥笑声的作用。
善意的笑,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幽默的笑,是营造宽松氛围的催化剂;会心的笑,能取得微妙的褒贬效果。
然后要恰当运用手势。
最后要善于使用面部表情。
做到自然、适度、温和。
教师的听课要入神:学生如果对课堂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课堂教学要以高水平、高质量来吸引学生精力的高度投入,而不是靠管、卡、压手段威逼学生进入最佳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跃跃欲试,有的屏气凝神;有的起身发言,有的低头深思;有的与老师思路一致,有的却与老师背道而驰。
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有的教师就误解为:对话就是交谈,对话越多越好,对话就是求同等。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师生高频率问答的“活跃气氛”,而仔细琢磨所问答的内容,就会发现其中很少有能够撞击学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容。
因此要杜绝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就要重视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因素的科学处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其次通过巧设疑问训练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创新性,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和个别差异。
最后,在备课环节上,在备“教什么”的同时,多思考“怎么教”,努力做到精、气、神的统一。
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操作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