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练习题及解析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与动能定理1.如图所示,在水平轨道右侧固定半径为R的竖直圆槽形光滑轨道,水平轨道的PQ段长度为,上面铺设特殊材料,小物块与其动摩擦因数为,轨道其它部分摩擦不计。

水平轨道左侧有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处于原长状态。

可视为质点的质量的小物块从轨道右侧A点以初速度冲上轨道,通过圆形轨道,水平轨道后压缩弹簧,并被弹簧以原速率弹回,取,求:(1)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2)小物块被弹簧第一次弹回经过圆轨道最低点时的动能;(3)当R满足什么条件时,小物块被弹簧第一次弹回圆轨道时能沿轨道运动而不会脱离轨道。

【答案】(1)10.5J(2)3J(3)0.3m≤R≤0.42m或0≤R≤0.12m【解析】【详解】(1)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其弹性势能最大。

从A到压缩弹簧至最短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μmgl+W弹=0−m v02由功能关系:W弹=-△E p=-E p解得 E p=10.5J;(2)小物块从开始运动到第一次被弹回圆形轨道最低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2μmgl=E k−m v02解得 E k=3J;(3)小物块第一次返回后进入圆形轨道的运动,有以下两种情况:①小球能够绕圆轨道做完整的圆周运动,此时设小球最高点速度为v2,由动能定理得−2mgR=m v22−E k小物块能够经过最高点的条件m≥mg,解得R≤0.12m②小物块不能够绕圆轨道做圆周运动,为了不让其脱离轨道,小物块至多只能到达与圆心等高的位置,即m v12≤mgR,解得R≥0.3m;设第一次自A点经过圆形轨道最高点时,速度为v1,由动能定理得:−2mgR =m v 12-m v 02且需要满足 m ≥mg ,解得R≤0.72m ,综合以上考虑,R 需要满足的条件为:0.3m≤R≤0.42m 或0≤R≤0.12m 。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小物块的运动情况,把握隐含的临界条件,运用动能定理时要注意灵活选择研究的过程。

2.如图所示,粗糙水平桌面上有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在A 点,自然状态时其右端位于B 点。

水平桌面右侧有一竖直放置的光滑轨道MNP ,其形状为半径R =1.0m 的圆环剪去了左上角120°的圆弧,MN 为其竖直直径,P 点到桌面的竖直距离是h =2.4m 。

用质量为m =0.2kg 的物块将弹簧由B 点缓慢压缩至C 点后由静止释放,弹簧在C 点时储存的弹性势能E p =3.2J ,物块飞离桌面后恰好P 点沿切线落入圆轨道。

已知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重力加速度g 值取10m/s 2,不计空气阻力,求∶(1)物块通过P 点的速度大小;(2)物块经过轨道最高点M 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3)C 、D 两点间的距离;【答案】(1)8m/s ;(2)4.8N ;(3)2m 【解析】 【分析】 【详解】(1)通过P 点时,由几何关系可知,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60o ,则22y v gh =o sin 60y v v=整理可得,物块通过P 点的速度8m/s v =(2)从P 到M 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2211=(1cos60)+22o M mv mgR mv +在最高点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2MN mv F mg R+= 整理得4.8N N F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块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4.8N (3)从D 到P 物块做平抛运动,因此o cos 604m/s D v v ==从C 到D 的过程中,根据能量守恒定律212p D E mgx mv μ=+C 、D 两点间的距离2m x =3.某小型设备工厂采用如图所示的传送带传送工件。

传送带由电动机带动,以2m/s v =的速度顺时针匀速转动,倾角37θ=︒。

工人将工件轻放至传送带最低点A ,由传送带传送至最高点B 后再由另一工人运走,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78μ=,所运送的每个工件完全相同且质量2kg m =。

传送带长度为6m =L ,不计空气阻力。

(工件可视为质点,sin370.6︒=,cos370.8︒=,210m /s g =)求:(1)若工人某次只把一个工件轻放至A 点,则传送带将其由最低点A 传至B 点电动机需额外多输出多少电能?(2)若工人每隔1秒将一个工件轻放至A 点,在传送带长时间连续工作的过程中,电动机额外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答案】(1)104J ;(2)104W 【解析】 【详解】 (1)对工件cos sin mg mg ma μθθ-=22v ax =1v at =12s t =得2m x =12x vt x ==带2m x x x =-=相带由能量守恒定律p k E Q E E =+∆+∆电即21cos sin 2E mg x mgL mv μθθ=⋅++电相代入数据得104J E =电(2)由题意判断,每1s 放一个工件,传送带上共两个工件匀加速,每个工件先匀加速后匀速运动,与带共速后工件可与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匀速运动。

匀速运动的相邻的两个工件间距为2m x v t ∆=∆=L x n x -=∆得2n =所以,传送带上总有两个工件匀加速,两个工件匀速 则传送带所受摩擦力为2cos 2sin f mg mg μθθ=+电动机因传送工件额外做功功率为104W P fv ==4.如图所示,在娱乐节目中,一质量为m =60 kg 的选手以v 0=7 m/s 的水平速度抓住竖直绳下端的抓手开始摆动,当绳摆到与竖直方向夹角θ=37°时,选手放开抓手,松手后的上升过程中选手水平速度保持不变,运动到水平传送带左端A 时速度刚好水平,并在传送带上滑行,传送带以v =2 m/s 匀速向右运动.已知绳子的悬挂点到抓手的距离为L =6 m ,传送带两端点A 、B 间的距离s =7 m ,选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若把选手看成质点,且不考虑空气阻力和绳的质量.(g =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1)选手放开抓手时的速度大小; (2)选手在传送带上从A 运动到B 的时间; (3)选手在传送带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答案】(1)5 m/s (2)3 s (3)360 J【解析】试题分析:(1)设选手放开抓手时的速度为v1,则-mg(L-Lcosθ)=mv12-mv02,v1=5m/s(2)设选手放开抓手时的水平速度为v2,v2=v1cosθ①选手在传送带上减速过程中 a=-μg② v=v2+at1③④匀速运动的时间t2,s-x1=vt2⑤选手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时间t=t1+t2⑥联立①②③④⑤⑥得:t=3s(3)由动能定理得W f=mv2-mv22,解得:W f=-360J故克服摩擦力做功为360J.考点:动能定理的应用5.如图(a)所示,倾角θ=30°的光滑固定斜杆底端固定一电量为Q=2×10﹣4C的正点电荷,将一带正电小球(可视为点电荷)从斜杆的底端(但与Q未接触)静止释放,小球沿斜杆向上滑动过程中能量随位移的变化图象如图(b)所示,其中线1为重力势能随位移变化图象,线2为动能随位移变化图象.(g=10m/s2,静电力恒量K=9×109N•m2/C2)则(1)描述小球向上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变化情况;(2)求小球的质量m和电量q;(3)斜杆底端至小球速度最大处由底端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的电势差U;(4)在图(b)中画出小球的电势能ε 随位移s变化的图线.(取杆上离底端3m处为电势零点)【答案】(1)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小球沿斜面向上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再沿斜面向上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2)4kg;1.11×10﹣5C;(3)4.2×106V(4)图像如图,线3即为小球电势能随位移s变化的图线;【解析】 【分析】 【详解】(1)由图线2得知,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根据库仑定律得知,小球所受的库仑力逐渐减小,合外力先减小后增大,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则小球沿斜面向上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再沿斜面向上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 (2)由线1可得:E P =mgh=mgs sin θ斜率:k =20=mg sin30°所以m =4kg当达到最大速度时带电小球受力平衡:20sin kqQ mg s θ=由线2可得s 0=1m , 得:20sin mg s q kQθ==1.11×10﹣5C(3)由线2可得,当带电小球运动至1m 处动能最大为27J . 根据动能定理:W G +W 电=△E k即有:﹣mgh +qU =E km ﹣0代入数据得:U =4.2×106V(4)图中线3即为小球电势能ε随位移s 变化的图线6.如图甲所示,一倾角为37°的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现将一质量m=1 kg的小物体抛上传送带,物体相对地面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取沿传送带向上为正方向,g=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1)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2) 0~8 s内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3)物体与传送带摩擦产生的热量Q。

【答案】(1)μ=0.875.(2)ΔE=90 J(3)Q=126 J【解析】【详解】(1)由图象可以知道,传送带沿斜向上运动,物体放到传送带上的初速度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且加速大小为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其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可解得:μ=0.875.(2)根据v-t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小等于物体的位移,可得0~8 s 内物体的位移0~8 s s内物体的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和动能增加量之和,为(3) 0~8 s内只有前6s发生相对滑动. 0~6 s内传送带运动距离为:0~6 s内物体位移为:则0~6 s 内物体相对于皮带的位移为0~8 s 内物体与传送带因为摩擦产生的热量等于摩擦力乘以二者间的相对位移大小,代入数据得:Q =126 J故本题答案是:(1)μ=0.875.(2)ΔE =90 J (3)Q =126 J 【点睛】对物体受力分析并结合图像的斜率求得加速度,在v-t 图像中图像包围的面积代表物体运动做过的位移。

7.下雪天,卡车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停着一辆故障车,他将刹车踩到底,车轮被抱死,但卡车仍向前滑行,并撞上故障车,且推着它共同滑行了一段距离l 后停下.事故发生后,经测量,卡车刹车时与故障车距离为L ,撞车后共同滑行的距离825l L =.假定两车轮胎与雪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已知卡车质量M 为故障车质量m 的4倍.(1)设卡车与故障车相撞前的速度为v 1两车相撞后的速度变为v 2,求12v v(2)卡车司机至少在距故障车多远处采取同样的紧急刹车措施,事故就能免于发生. 【答案】(1)1254v v = (2)32L L '= 【解析】(1)由碰撞过程动量守恒12)Mv M m v +=( 则1254v v =① (2)设卡车刹车前速度为v 0,轮胎与雪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两车相撞前卡车动能变化22011122Mv Mv MgL μ-= ② 碰撞后两车共同向前滑动,动能变化221()0()2M m v M m gl μ+-=+ ③ 由②式22012v v gL μ-=由③式222v gL μ=又因825l L =可得203v gL μ= 如果卡车滑到故障车前就停止,由2010'2Mv MgL μ-= ④ 故3'2L L =这意味着卡车司机在距故障车至少32L 处紧急刹车,事故就能够免于发生.8.图示为一过山车的简易模型,它由水平轨道和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形轨道组成,BC 分别是圆形轨道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其半径R=1m ,一质量m =1kg 的小物块(视为质点)从左側水平轨道上的A 点以大小v 0=12m /s 的初速度出发,通过竖直平面的圆形轨道后,停在右侧水平轨道上的D 点.已知A 、B 两点间的距离L 1=5.75m ,物块与水平轨道写的动摩擦因数μ=0.2,取g =10m /s 2,圆形轨道间不相互重叠,求:(1)物块经过B 点时的速度大小v B ; (2)物块到达C 点时的速度大小v C ;(3)BD 两点之间的距离L 2,以及整个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总热量Q 【答案】(1) 11/m s (2) 9/m s (3) 72J 【解析】 【分析】 【详解】(1)物块从A 到B 运动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得:22101122B mgL mv mv μ-=- 解得:11/B v m s =(2)物块从B 到C 运动过程中,根据机械能守恒得:2211·222B C mv mv mg R =+ 解得:9/C v m s =(3)物块从B 到D 运动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得:22102B mgL mv μ-=- 解得:230.25L m =对整个过程,由能量守恒定律有:20102Q mv =- 解得:Q=72J 【点睛】选取研究过程,运用动能定理解题.动能定理的优点在于适用任何运动包括曲线运动.知道小滑块能通过圆形轨道的含义以及要使小滑块不能脱离轨道的含义.9.如图,质量为m=1kg 的小滑块(视为质点)在半径为R=0.4m 的1/4圆弧A 端由静止开始释放,它运动到B 点时速度为v=2m/s .当滑块经过B 后立即将圆弧轨道撤去.滑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通过换向轨道由C 点过渡到倾角为θ=37°、长s=1m 的斜面CD 上,CD 之间铺了一层匀质特殊材料,其与滑块间的动摩擦系数可在0≤μ≤1.5之间调节.斜面底部D点与光滑地面平滑相连,地面上一根轻弹簧一端固定在O点,自然状态下另一端恰好在D点.认为滑块通过C和D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g=10m/s2,sin37°=0.6,cos37°=0.8,不计空气阻力.(1)求滑块对B点的压力大小以及在AB上克服阻力所做的功;(2)若设置μ=0,求质点从C运动到D的时间;(3)若最终滑块停在D点,求μ的取值范围.【答案】(1)20N, 2J;(2)13s;(3)0.125≤μ<0.75或μ=1.【解析】【分析】(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滑块在B点所受的支持力,从而得出滑块对B点的压力,根据动能定理求出AB端克服阻力做功的大小.(2)若μ=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C到D的时间.(3)最终滑块停在D点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滑块恰好从C下滑到D,另一种是在斜面CD 和水平面见多次反复运动,最终静止在D点,结合动能定理进行求解.【详解】(1)滑块在B点,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在B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g=m2vR,代入数据解得:F=20N,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20N.从A到B,由动能定理得:mgR−W=12mv2,代入数据得:W=2J.(2)在CD间运动,有:mgsinθ=ma,加速度为:a=gsinθ=10×0.6m/s2=6m/s2,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有:s=vt+12at2代入数据解得:t=13 s.(3)最终滑块停在D点有两种可能:a、滑块恰好能从C下滑到D.则有:mg sinθ•s−μ1mg cosθ•s=0−12mv2,代入数据得:μ1=1,b、滑块在斜面CD和水平地面间多次反复运动,最终静止于D点.当滑块恰好能返回C 有:−μ1mg cosθ•2s =0−12mv 2, 代入数据得到:μ1=0.125, 当滑块恰好能静止在斜面上,则有:mgsinθ=μ2mgcosθ,代入数据得到:μ2=0.75.所以,当0.125≤μ<0.75,滑块在CD 和水平地面间多次反复运动,最终静止于D 点. 综上所述,μ的取值范围是0.125≤μ<0.75或μ=1.【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理清滑块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规律,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动能定理进行求解,涉及到时间问题时,优先考虑动力学知识求解.对于第三问,要考虑滑块停在D 点有两种可能.10.将一根长为L 的光滑细钢丝ABCDE 制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并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其中AD 段竖直,DE 段为34圆弧,圆心为O ,E 为圆弧最高点,C 与E 、D 与O 分别等高,BC =14AC .将质量为m 的小珠套在钢丝上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 (1)小珠由C 点释放,求到达E 点的速度大小v 1;(2)小珠由B 点释放,从E 点滑出后恰好撞到D 点,求圆弧的半径R ;(3)欲使小珠到达E 点与钢丝间的弹力超过4mg ,求释放小珠的位置范围.【答案】⑴v 1=0; ⑵243L R π=+; ⑶C 点上方低于34(43)L π+处滑下或高于54(43)L π+处【解析】【详解】 (1)由机械能守恒可知,小珠由C 点释放,到达E 点时,因CE 等高,故到达E 点的速度为零;(2)由题意:13(2)44BC L R R π⎡⎤=-⋅+⎢⎥⎣⎦;小珠由B 点释放,到达E 点满足:212E mgBC mv = 从E 点滑出后恰好撞到D 点,则E R v t =;2R t g =联立解得:243L R π=+; (3)a.若小珠到达E 点与小珠上壁对钢丝的弹力等于14mg ,则2114E v mg mg m R-= ;从释放点到E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21112E mgh mv =; 联立解得:3384(43)L h R π==+ b.若小珠到达E 点与小珠下壁对钢丝的弹力等于14mg ,则2214E v mg mg m R+= ;从释放点到E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22212E mgh mv =; 联立解得:5584(43)L h R π==+ ; 故当小珠子从C 点上方低于34(43)L π+ 处滑下或高于54(43)L π+ 处滑下时,小珠到达E 点与钢丝间的弹力超过14mg .11.如图所示,物块B 静止放置在水平面上,物块A 以一定的初速度v 0冲向B ,若在物块A 、B 正对的表面加上粘合剂,则物块A 、B 碰后一起沿水平面运动的最大距离为l ;若在物块A 、B 正对的表面加上弹性装置,则两物块将发生弹性正碰,碰后两物块间的最大距离为5l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