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慈善,我们应当看到什么
中国的传统美德一直宣扬低调、清高、做好事不留名,但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我们看到了高调慈善的个人,比如陈光标。
这样的行为有悖人之常理,社会对其也是褒贬不一。
但是,我却要说,高调慈善,符合时代潮流,契合中国国情,它不是作秀,是一种宣传。
“中国首善”、江苏黄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光标,是我敬佩的慈善家之一。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仅2个多小时,他就率领庞大的工程机械队伍出发,日夜兼程1000多公里,几乎与救援部队同时抵达灾区,集结速度之快令军事专家都大为赞叹。
当然,与他向灾区捐献的785万比起来,更震撼人心的是,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中,陈光标背出208名遇难者的遗体,并亲手救出3名幸存的孩子。
台风“莫拉克”重创南台湾后,陈光标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光标榜样基金各捐赠100万元、通过江苏省红十字会捐赠300万元给台湾受灾地区,以表达对台湾同胞的关切和支持。
2013年4月,陈光标组织公司20多名员工、13辆大型挖掘机赶到雅安抢修道路、购买了手电筒、棉被、衣物和食物,在地震现场安慰受灾群众,并将自己带来的30万元现金分发给灾民们。
……
这些年来,陈光标作为一个企业家,一直以慈善的名义活在人们视线中,也活在社会的赞扬和辱骂声中。
高调慈善,我们究竟应该看到什么?
首先我想说,慈善不应过多考虑行善者的品质。
行善总是一件好事,至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及时收到应有的资助。
虽然陈光标过分高调,好名,这样的缺点不受世俗喜欢,但是他做的事情和其他慈善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真的要求人品无限高尚才能行善,那么中国还有几人有这个资格?相反,我们应该感到欣慰,人格并不那么完美的人,开始用慈善的方式为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高调慈善是一种对慈善的宣传。
一些富豪大款可以在全球奢侈品市场出手豪阔,可以把几乎所有财富留在手里、留给子孙,慈善的理念在这一人群中未普及。
我们不能否认慈善带给陈光标的经济利益,也许当他在汶川出手援助之后,他的公司可以申请到政府的项目,或者更多的企业愿意和他的公司合作,但是,相对那些吝拔一毛的富豪,“高调”捐款的陈光标,就该承受更多的批判和冷嘲热讽吗?陈光标只是把自己明星化,像李连杰,像成龙,像姚明一样,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行业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呢?
其实陈光标的高调慈善也是为了在中国的制度之下更好地做慈善工作。
毫无疑问,中国慈善的收支制度、监管制度有诸多不够科学、不够透明之处。
救灾时大张旗鼓募得大笔善款,捐后如何使用却一直鲜有公开,不像美国,比尔盖茨可以成立自己的基金会,投入到第一线,和普通民众一起完成救援工作。
所以,陈光标高调慈善,不排除他个人的私心想要让别人记住他,但更多的也是想要告诉大家,他的捐助是公开的,透明的,不是诈捐。
最后,我认为从他个人的创业经历来看,我们应当相信他的人品。
他从小生活清苦,他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因为饥饿而死去。
从十三岁暑假开始,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
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从开始的骑自行车贩粮到用拖拉机贩粮,从一天赚个5、6元钱到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
他艰苦创业的同时,努力学习,先后求学于南京中医学院,南京大学商学院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从他曲折的人生经历来看,他饱尝过穷人生活的艰辛,所以,他热心慈善也是可以理解也应当褒扬的。
作为一个立志用自己的“高调”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企业家,陈光标的慈善方式确实有可以改进之处。
但对于起步较晚、阻力很大的中国慈善事业而言,公众特别是企业,还远未形成乐捐善助的社会习惯。
当此之际,在严格制度建设和监管机制的同时,对乐于行善的人,不妨多一份理解和赞扬。
这样,在宽容的社会氛围之下,我们的慈善事业会更加繁荣。
长城中学陶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