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常用量目录肌力评定一.二.肌张力评定三.关节活动度的评定四.平衡功能的评定1.Fugl-Mayer平衡反应测试2.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3.Berg平衡量表4.Semans平衡障碍分级法5.MAS平衡功能测试6.三级平衡评定标准五.运动平衡协调功能评定.协调功能分级12.平衡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3.非平衡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4.平衡功能分级六.步态分析1.步行周期各关节活动度2.步行周期中肌肉活动情况步行能力评定3.Hodden4.Hoffer步行功能分级5.异常步态汇总七.感觉功能评定八.神经反射发育评定九.心功能评定1.心脏功能分级及治疗分级(美国心脏协会十.肺功能评定十一.肌电图检查十二.认知功能评定1.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2.认知功能筛查量表(CASI)3.焦虑自评量表(SAS)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十三.ADL能力评定1.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2.功能独立评定量表(FIM)3.Frenchay活动指数十四.生活质量评定1.脑卒中患者的疾病影响调查表中风专用量表-30(SA-SIP30)2.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十五.脊髓损伤评定1.感觉损伤的评定2.运动功能损伤的评定3.AS2A脊髓功能损伤分级十六.偏瘫运动功能评定1.Brunnstrom评定2.偏瘫手功能评定3.Fugle-Meyer评定十七.神经损伤评定1.Glasgow昏迷量表2.韦氏记忆量表3.Albert线段划消测验4.Schenkenberg二等分线段十八.压疮的评定1.美国压疮协会压疮分级十九.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肌力评定.一.1.Lovett肌力评定标准.分级名称评级标准0 零未触及肌肉收缩1 微弱可触及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2 差解除重力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3 可能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4 良好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5 正常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分级评估标准5 能抗阻力作全范围活动,与正常肌肉相同5- 能抗5级相同的阻力,活动范围<100%>50%4+ 活动初中期能对抗4级相同阻力,末期对抗5级的阻力4 能对抗轻度阻力全范围活动4- 能对抗与4级相同阻力,活动范围<100%>50%3+ 与4-只是阻力大小的区别3 能抗重力全范围活动3- 能抗重力,活动范围<100%>50%2+ 能抗重力,活动范围<50%2 去除重力全范围活动2- 去除重力活动范围>50%1+ 去除重力活动范围<50%1 可触及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0 不能触及肌肉收缩二.肌张力评定1.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标准级别评定标准级0无肌张力的增加Ⅰ级肌张力轻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呈现最小的阻力或释放Ⅰ+级范围内出现卡住,然后均呈现最小的阻力后50%肌张力轻度增加,表现为被动屈伸时,在ROMⅡ级肌张力较明显的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的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被移动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进行ROM检查有困难Ⅳ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2.肌张力的神经科分级分级表现0级肌张力降低1级肌张力正常2级肌张力稍高,但肢体活动未受限3级肌肉僵硬,肢体被动活动困难或不能4级肌肉僵硬,肢体被动活动困难或不能三.关节活动度的评定关活动关活动~2桡颈手~4屈伸~9掌指关~4M)屈~1~4掌指关节过旋-4~6侧近端指间关~11屈胸腰远端指间关~8屈外屈~8~2伸拇~3侧~5掌指关节屈~4旋~8指间关节屈-9~4外~5~17屈~6~12屈后~17~3外伸外~4水平外~4内水平内~3~13内内~7~4~4外外~9肘和前~13屈-15屈~13-9旋~8旋~8-9~1背跖~5内~3掌~8外背~7~20~30尺偏°°四.平衡功能的评定1.Fugl-Mayer平衡反应测试评定内容评定标准不能保持平衡分0支持坐位能保持平衡,但时间短,不超分能保持平衡,超分被推动时,无肩外展及伸健侧展翅反健肢有不完全反健肢有正常反被推动时,患肢无外展及伸患侧展翅反患肢有不完全反患肢有正常反不能站支持站完全在他人帮助下站人帮助站分不能站无支持站站立少分钟或身体摇站立平衡多分维持平衡少1~健肢站维持平4~维持平衡多维持平衡少1~患肢站维持平4~维持平衡多2.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定内容评定标准不能坐0分自己做稍许帮助(如一只手)即可坐分1独自坐超过102分秒独自坐超过5秒分3无反应--病人闭上0分保护性反应眼睛,从左侧向右侧反应很小1分推;再从右侧向左侧推反应缓慢,动作笨拙2分正常反应分3不能站立在帮助下站立0分在21分个人中度帮助下才能站立在1个人中毒帮助下能够站立2分稍许帮助(如一只手)即可站立3分不能站立分独立站立0能站立10秒,或质心明显偏向一侧下肢1分能站立1分2分钟,或站立时稍不对称能站立1分钟以上,上肢能在肩水平以上活动3分不能站立分0右腿)(左腿、单腿站立秒5能站立,不超过分1.2分能站立,超过5秒3分能站立,超过10秒可能最高得分:15分3.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分,总分56分。
根据所代表的活动状态,将评分结果分为三组。
0-20分:平衡能力差,只能坐轮椅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辅助步行41-56分:平衡能力好,能独立行走<40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
5.MAS平衡功能测试坐位平衡0分:完全不能完成。
1分:在支持下保持坐位平衡(治疗者给予受试者帮助)。
2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10秒(受试者不抓握任何物体,膝足并拢,双足平放在地上)。
3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身体前倾,体重均匀分布(头部直立、挺胸、质心在髋关节前,体重分布在双侧下肢)。
4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向后转动头部及躯干(双足并拢平放在地上,手放在膝上,不接触身体)。
5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身体向前,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坐位平衡(双足平放在地上,不抓任何物体,保持下肢不动,必要时可支撑患侧上肢,手至少接触足前10cm的地面)。
6分:无支撑坐在椅上,向侧方弯腰,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坐位平衡(双足平放在地上,不抓任何物体,保持下肢不动,必要时可支撑患侧上肢)。
坐位到站立位0分:完全不能完成。
1分:在治疗者帮助下站起来。
2分:借助辅具站起来,但体重分布不均匀,需要用手来支撑。
3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不需要用手支撑。
4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并能保持髋、膝伸直5秒。
5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髋、膝完全伸直,然后再坐下。
6分:10秒内,不需要任何帮助,自己站起来,坐下3次,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
8.三级平衡评定标准I级平衡——指在静态下不借助外力,患者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II级平衡——指在支撑面不动(坐位或站立位)身体某个或几个部位运动时可以保持平衡;III级平衡——指患者在外力作用或外来干扰下仍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平衡。
五.运动平衡协调功能评定协调功能分级根据协调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协调功能分为5级。
I级:正常完成。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
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V级:不能完成活动平衡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3双足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方);4单足站立;5站立位,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7弯腰,返回直立位;8身体侧弯;9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尖之前;10侧方走和倒退走;11正步走;12变换速度走;13突然停止后再走;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14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评分标准: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助;2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大帮助;1分:不能完成活动。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1指鼻试验:2指-他人指试验:3指指试验:4指鼻和指-他人指试验:5对指试验:6抓握试验:7前臂旋转试验:8反跳试验:9轻叩手:10轻叩足:11指示准确:12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13趾-他人指试验:14跟-胫试验:15绘圆或横“8”字试验:16肢体保持试验:评分标准:5分: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1分:不能活动。
平衡功能分级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
Ⅰ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Ⅱ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Ⅲ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Ⅳ级:不能完成活动。
六.步态分析步行周期各关节活动度1.支撑相下肢各关节的变化支撑末期支撑初期支撑中期部位支撑前期°4中间位°~5向前4°~5°向后向前4°~5°骨盆旋转过伸10屈30°~°屈30° 0°°髋关节屈30完全伸直屈15°完全伸直°~屈膝关节150°中间位背屈10°跖屈15中间位°踝关节摆动末期摆动初期摆动前期摆动中期部位°°4中间位°~5向前骨盆旋转向后4°~5°向后4°~5屈屈20° 30°屈髋关节 20°~30°中间位屈30°~屈60°°~30膝关节°0° 35屈° 60屈中间位中间位跖屈20°踝关节 10跖屈°6.步行周期中肌肉活动情况(1)竖脊肌: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臀大肌: 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于支撑相中期达到高峰。
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约在步行周期的85%.(3)髂腰肌: 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
(4)股四头肌: 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5).缝匠肌: 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
(6)腘绳肌: 主要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
(7)胫前肌: 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情况。